一、生產性粉塵的來源和分類
(一) 來源
生產性粉塵來源十分廣泛,如固體物質的機械加工、粉碎;金屬的研磨、切削;礦石的粉碎、篩分、配料或巖石的鉆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業中原料加工;皮毛、紡織物等原料處理;化學工業中固體原料加工處理,物質加熱時產生的蒸氣、有機物質的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煙。此外,粉末狀物質在混合、過篩、包裝和搬運等操作時產生的粉塵,以及沉積的粉塵二次揚塵等。
(二) 分類
生產性粉塵分類方法有幾種,根據生產性粉塵的性質可將其分為3類。
1.無機性粉塵
無機性粉塵包括礦物性粉塵,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屬性粉塵,如鐵、錫、鋁等及其化合物;人工無機粉塵,如水泥、金剛砂等。
2.有機性粉塵
有機性粉塵包括植物性粉塵,如棉、麻、面粉、木材;動物性粉塵,如皮毛、絲、骨粉塵;人工合成的有機染料、農藥、合成樹脂、炸藥和人造纖維等。
3.混合性粉塵
混合性粉塵是上述各種粉塵的混合存在,一般為兩種以上粉塵的混合。生產環境中最常見的就是混合性粉塵。
二、生產性粉塵的理化性質
粉塵對人體的危害程度與其理化性質有關,與其生物學作用及防塵措施等也有密切關系。在衛生學上,有意義的粉塵理化性質包括粉塵的化學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狀、硬度、荷電性和爆炸性等。
三、生產性粉塵治理的工程技術措施
采用工程技術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塵危害,是治本的對策,是防止塵肺發生的根本措施。
(1)改革工藝過程。通過改革工藝流程使生產過程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從而消除和降低粉塵危害。
(2)濕式作業。濕式作業防塵的特點是防塵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技資較低。該方法已為廠礦廣泛應用,如石粉廠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廠、玻璃廠的原料水碾、濕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等。
(3)密閉一抽風一除塵。對不能采取濕式作業的場所應采用該方法。干法生產(粉碎、拌料等)容易造成粉塵飛揚,可采取密閉一抽風一除塵的辦法,但其基礎是首先必須對生產過程進行改革,理順生產流程,實現機械化生產。在手工生產、流程紊亂的情況下,該方法是無法奏效的。密閉一抽風一除塵系統可分為密閉設備、吸塵罩、通風管、除塵器等幾個部分。
(4)個體防護和個人衛生。當防、降塵措施難以使粉塵濃度降至國家標準水平以下時,應佩戴防塵護具并加強個人衛生,注意清洗。
另外,應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現場的安全檢查以及對防塵的綜合管理等。綜合防塵措施可概括為“革、水、密、風、護、管、教、查”八字方針。
防止粉塵超標的主要措施
清潔生產是預防職業危害的重要對策
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手傳振動)
職業病危害告知(一氧化碳)
職業病危害告知(高溫)
職業病危害告知(當心弧光)
職業病危害告知(有害氣體中毒)
職業危害告知牌(電焊煙塵)
作業環境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危害
工頻電場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電焊作業的危害因素
振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和控制
石棉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