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減少振動源的振動
我國的工業振動源主要分為三類:旋轉機械、往復運動機械和鍛壓機械。
常見的機械設備是通風機、發電機、柴油機、空氣壓縮機、冷凍機、紡織機、鍛錘、沖床等。
從工藝和技術上消除或減小振動源的振動強度,是控制振動危害的最根本的措施。如:改善機械的動平衡和靜平衡;用化學除銹代替振動除銹;用水瀑清砂代替風鏟;電焊代替鉚接等。振動性機械和工具在設計時即采取防振、減振和降噪措施;改進風動工具排氣口的方向和位置,以防止噴出氣體冷卻操作者的手臂等。
(2)制訂和執行振動標準
對于我國已經頒布的局部或手傳振動標準,重要的是嚴格執行。
我國的振動標準限值定為四小時等能量頻率計權振動加速度不得超過5米/秒這一限值可保護90 %的接振工人工作20年而不發生振動性白指。
(3)限制接振時間
當接振總時間超過1000小時以上時,振動病各種癥狀的出現率急劇上升。因此,應限制接振總時間,采取崗位輪換作業制,另外,增加振動作業的工間休息時間也是減少振動危害的一種方法。
(4)改善作業環境
低溫、高濕、高噪聲、毒物污染都會加劇振動危害。拘研究,振動手柄保溫在40℃以上時,很少出現振動性白指。因此,應改善作業環境。特別是寒冷季節的室外作業、應保證必要的防寒、防雨雪設施。
(5)加強個人保護,健全健康管理
采取個人防護措施是振動控制的最后一關,發放和正確佩戴適當的工作服,尤其是防振手套,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振動作業工人最好每工作2小時就用溫水(40-60℃)浸手10分鐘,以改善末梢循環。
工人在就業前應進行身體健康檢查,以判斷是否有振動作業職業禁忌證,禁忌證包括:明顯的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疾病;末梢血管性疾病,尤其是雷諾氏病;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明顯的內分泌失調;嚴重的聽力減退。
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間隔時間為2~3年。
防止粉塵超標的主要措施
清潔生產是預防職業危害的重要對策
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手傳振動)
職業病危害告知(一氧化碳)
職業病危害告知(高溫)
職業病危害告知(當心弧光)
職業病危害告知(有害氣體中毒)
職業危害告知牌(電焊煙塵)
作業環境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危害
工頻電場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電焊作業的危害因素
振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和控制
石棉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