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危險化學品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通常應包括如下內容:
一、總則
含編制目的、編制依據、適用范圍、工作原則等。其中,《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關于防范環境風險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等是編制危險化學品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重要依據。
二、單位基本信息
在單位基本信息中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單位基本情況
(二)廠區地理位置圖、廠區平面布置圖(生產裝置及儲存設備)、重大危險源分布圖、周邊區域道路交通圖、疏散路線圖、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網圖(上述圖要求比例1︰1000);
(三)周邊自然概況:生態現狀、地形地貌、氣象及水文資料;
(四)周圍社會現狀、居民點及其它環境敏感點信息;
(五)周圍污染源情況。
三、環境污染風險源情況和環境影響
(一)環境污染風險源情況
單位可以利用企業安全評價和環境風險評價的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單位內存在的可能造成環境危害的環境污染風險源:
主、副產品及生產過程的中間體等名稱及日產量,原材料、燃料名稱及日用量,列出危險化學品的明細表等;
生產工藝流程說明,主要包括生產裝置說明,附工藝流程圖,危險化學品儲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儲量、設施位置經緯度等;
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污染物的收集、處置情況(污染物的產生量,污染治理設施去除量及處理后廢物產生量,工藝流程說明及主要設備、構筑物說明,其他環境保護措施等);
危險化學品及危險廢物等運輸(輸送)單位、運輸方式、日運量、運地、運輸路線等,危險廢物的產生量,轉移、處置情況,危險廢物處理單位名稱、地址、聯系方式、資質、處理場所的位置等;
通過重大危險源辨識,分析從原料運輸、貯存、生產環節到產品存儲以及廢棄物處置整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潛在環境污染風險源基本情況,列出重大危險源;
(二)環境影響
據確定的危險環境污染風險源,明確其危險特性,進行最大可信事件預測,明確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圍。
主要應說明:爆炸、火災、泄漏等可能產生的污染物種類與最大量;正常工況下與非正常工況下,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物的種類與數量;污染治理設施非正常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與數量;自然條件可能造成污染事件的說明(暴雨初期,自然災害等);可能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對人、動植物等的危害性說明;運輸過程中由于突發事件,釋放危險物質對環境的影響分析;突發事件產生污染物對跨界(市、區、縣)影響的說明。
四、環境保護目標
明確危險化學品單位周圍的大氣和水體保護目標,主要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和重要漁業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人口集中居住區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目錄》中確定的其它環境敏感區域。
五、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
(一)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
依據危險化學品單位的規模大小和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的級別,設置分級應急救援組織機構。應急救援組織機構主要有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和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等組成。以組織機構圖的形式將參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組織列出。明確各應急組織機構的職責、權利和義務。
(二)組織體系框架描述
以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全過程為主線,明確環境突發事件發生、報警、響應、結束、事后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和協作部門,并以流程圖說明。
六、應急設施(備)與物資
(一)應急設施(備)與物資的準備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設施(備)包括初期雨水收集池、儲罐儲槽圍堰、噴淋系統、事件應急池、廢水收集池、醫療救護儀器藥品、個人防護裝備器材、消防設施、堵漏器材、應急監測儀器設備和應急交通工具等,以及其分布情況(表示在相關圖紙上)。
準備用于應急救援的物資,特別是處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學品物資,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各單位要采用就近原則,備足、備齊,定置明確,能保證現場應急處理(置)的人員在第一時間內啟用。用于應急救援的物資,尤其是活性炭、木屑和石灰要明確調用單位的聯系方式,且調用方便、迅速。
(二)應急設施(備)的啟用程序
明確應急設施(備)和應急物資的啟用程序,特別是為防止消防廢水和事件廢水進入外環境而設立的事件應急池的啟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應急閥門開合和事件應急排污泵啟動的相應程序文件。
七、報警、聯絡、信息發布方式
企業依據實際情況和現有資源,確定以下內容:
(1)企業內部報告程序。
(2)外部報告時限要求及程序。一般發現突發性環境事件后,應在1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3)突發性環境事件報告方式與內容。
突發性環境事件的報告通常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從發現事件后立即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
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可能轉化方式和趨向等初步情況。
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
(4)通報可能受影響的區域說明。
(5)被報告人及聯系方式的清單。
(6)24小時有效的報警裝置。
(7)24小時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
(8)運輸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的駕駛員、押運員報警及與本單位、生產廠家、托運方聯系的方式、方法。
八、應急響應
(一)分級應急響應程序
制定科學的事件等級標準,明確預案啟動級別和條件以及相應級別指揮機構的職責和權限。按環境突發事件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原則上按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特別重大(Ⅰ級)四級啟動相應預案。闡明環境突發事件發生后有關單位主要聯絡人及備用聯絡人、應急響應及處置過程等。
(二)指揮和協調
建立決策機制,報告、請示制度以及信息分析、專家咨詢、危害評估等程序。
(三)應急措施
1.事件現場處置措施
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及事件類型,事件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需確定以下內容:
(1)應急過程中使用的藥劑及工具(可獲得性說明);
(2)應急過程中采用的工程技術說明;
(3)應急過程中生產工藝中采用應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藝流程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應急時緊急停車停產的基本程序;控險、排險、堵漏、輸轉的基本方法;
(4)污染治理設施的應急方案。
(5)事件現場人員撤離的條件、方式、方法、地點和清點程序;
(6)危險區的隔離:危險區、安全區的設定;事件現場隔離區的劃定方式、方法及隔離方法;
(7)現場應急人員在撤離前、撤離后的報告;
(8)處置事件可能產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危險廢物等)的處理措施。
2.環境保護目標應急措施
根據污染物的性質及事件類型,事件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風向和風速,河流的流速與流量(或水體的狀況),需確定大氣污染環境保護目標和水類污染環境保護目標的應急措施。內容主要有:
(1)可能受影響區域、水體的說明;
(2)可能受影響區域單位、社區人員疏散的方式、方法、地點;
(3)可能受影響區域單位、社區人員基本保護措施和防護方法;
(4)周邊道路隔離或交通疏導辦法;
(5)臨時安置場所;
(6)消減水體污染物技術方法說明;
(7)消減水體污染影響所需要其他措施的說明(如其他企業污染物限排、停排,調水,污染水體疏導、自來水廠的應急措施等)。
3.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
(1)救援人員防護、監護措施;
(2)搶險、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員的防護、監護措施;
(3)現場實時監測及異常情況下搶險人員的撤離條件、方法;
(4)內、外部應急救援隊伍的協調和調度;
(5)控制事件擴大的措施;
(6)事件可能擴大后的應急措施;
(7)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與控制。
九、應急監測
?;穯挝画h境監測部門應在第一時間迅速組織監測人員趕到現場,根據實際情況,迅速確定監測方案(包括監測布點、頻次、監測項目和監測方法等),及時開展針對環境污染事件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對污染物質種類,污染物質濃度和污染的范圍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斷,掌握第一手監測資料,并配合地方環境監測機構進行應急監測工作。
應急監測應考慮到以下幾點:污染物現場應急監測方法和標準;污染物實驗室監測方法和標準;應急監測與實驗室監測所采用的儀器、藥劑等;可能受影響區域的監測布點和頻次;監測人員的防護措施;內部、外部應急監測分工說明。
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突發性環境事件的發展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應急決策的依據。
十、應急終止
明確應急狀態終止的條件、程序、機構或人員。
十一、后期處置
明確組織實施現場清潔凈化、污染消除和環境恢復工作,所需要的設備工具和物資,事件后對現場中暴露的工作人員、應急行動隊員和受污染設備的清潔凈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應急終止后,對受污染環境進行恢復的方法和程序。
(1)事件現場的保護措施;
(2)確定現場凈化方式、方法;
(3)明確事件現場洗消工作的負責人和專業隊伍;
(4)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5)事件后的生態環境恢復措施。
十二、應急保障措施
(一)應急支援和裝備保障
(1)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保障。包括環境突發事件現場可供應急響應單位使用的應急設備類型、數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備用措施,相應的制度等內容。
(2)應急人員隊伍保障。要求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救援隊伍,列出各類應急響應的人力資源。
(3)交通運輸保障。包括各類交通運輸工具,駕駛員的應急準備措施。
(4)醫療衛生保障。包括醫療救治資源分布,相關衛生疾控機構能力與分布,及其應急衛生準備保障措施。
(5)物資保障。包括物資調撥和組織生產方案。根據具體情況和需要,明確具體的物資儲備、生產及加工能力儲備、生產流程的技術方案儲備。
(6)經費保障。明確應急經費來源、使用范圍、數量和管理監督措施。
(二)通信保障
企業要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應急指揮系統、環境應急處置系統和環境安全科學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各應急部門之間的聯絡暢通。同時在預案中列出組織應急救援有關人員、外部救援單位、政府有關部門的應急有效聯系電話,保證在需要時能聯系到相關人員及部門。
(三)技術保障
1.成立相應的專家組,提供多種聯系方式,建立相應的技術信息系統。
2.明確希望外部(包括相關單位和政府)救援的內容。
(四)宣傳、培訓與演練
1.宣傳:宣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常識等,增強職工的防范意識和相關心理準備,提高公眾的防范能力。明確宣傳工作的計劃和實施情況。
2.培訓:包括應急管理和救援人員的上崗前培訓、常規性培訓。
3.演習:包括應急實戰演習的場所、頻次、范圍、內容要求、組織等,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
(五)應急能力評價
為保障環境應急體系始終處于良好的戰備狀態,并實現持續改進,對各級環境應急機構的設置情況、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與執行情況、隊伍的建設和人員培訓與考核情況、應急裝備和經費管理與使用情況等,在環境應急能力評價體系中實行自上而下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工作機制。
(六)預案管理與更新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更新預案。應明確預案評審、發布和更新要求以及內部評審、外部評審程序,發布的時間,送抄的部門、企業、社區等
(七)地方溝通與協作
建立與地方環境應急機構的聯系,組織參與地方救援活動,開展與相關的交流與合作。
十三、監督檢查
明確監督主體和罰則,對預案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保障應急措施到位,檢查評審結果應形成文件并保留。
十四、預案的評審、發布和更新
應明確預案評審、發布和更新要求。包括:內部評審、外部評審以及發布的時間、送抄的部門、企業、社區等。
十五、 附件
1.單位環境風險評價工作
是否做過.如做過,請提供環境風險評價文本。
2.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名單
3.組織應急救援有關人員聯系電話
4.外部救援單位聯系電話
5.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電話
6.廠區地理位置圖
7.廠區平面布置圖(生產裝置及儲存設備)
8.重大危險源分布圖
9.應急設施、設備、物資平面布置圖
10.區域位置及周圍環境敏感點分布圖
11.周邊區域道路交通圖
12.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網圖
13.疏散路線圖
十六、預案格式和要求
1.格式
(1)封面
(2)責任表
預案編制單位,編制人員名單及簽名。
(3)目錄
(4)預案內容
(5)附則
包括預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預案的實施日期、名詞與術語定義。
(6)附件
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復印紙或膠版紙(70g以上);
(2)正文使用4號仿宋字體,1.5倍行距;
(3)打印文本。
學校危險物品安全應急處置預案
某公司危險廢物處理應急預案
危險固廢物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危險廢物突發性意外事故應急預案
防城港市危險化學品生產安全事故應急…
烏海市烏達區危險化學品事故災難應急…
??谟蛶鞈鳖A案
油漆店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
受限空間應急預案
有限空間作業專項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易制爆化學品(劇毒品)防盜搶、防破…
危險化學品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燃氣泄漏應急預案
有限空間應急處置預案
天然氣泄漏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氧氣瓶、乙炔瓶爆炸事故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