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應急預案要素評審表
|
評審項目 |
評審內容及要求 |
評審意見 |
|
|
總 則 |
編制目的 |
目的明確,簡明扼要。 |
|
|
編制依據 |
1. 引用的法規標準合法有效。 2. 明確相銜接的上級預案,不得越級引用應急預案。 |
|
|
|
應急預案 體系* |
1. 能夠清晰表述本單位及所屬單位應急預案組成和銜接關系(推薦使用圖表)。 2. 能夠覆蓋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
|
|
|
應急工作 原則 |
1. 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 2. 結合本單位應急工作實際。 |
|
|
|
適用范圍* |
范圍明確,適用的事故類型和響應級別合理。 |
|
|
|
危險性 分析 |
生產經營單位概況 |
1. 明確有關設施、裝置、設備以及重要目標場所的布局等情況。 2. 需要各方應急力量(包括外部應急力量)事先熟悉的有關基本情況和內容。 |
|
|
危險源辨識與風險分析* |
1. 能夠客觀分析本單位存在的危險源及危險程度。 2. 能夠客觀分析可能引發事故的誘因、影響范圍及后果。 |
|
|
|
組織機構及職責* |
應急組織 體系 |
1. 能夠清晰描述本單位的應急組織體系(推薦使用圖表)。 2. 明確應急組織成員日常及應急狀態下的工作職責。 |
|
|
指揮機構及職責 |
1. 清晰表述本單位應急指揮體系。 2. 應急指揮部門職責明確。 3. 各應急救援小組設置合理,應急工作明確。 |
|
|
|
預防與預警 |
危險源管理 |
1. 明確技術性預防和管理措施。 2. 明確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 |
|
|
預警行動 |
1. 明確預警信息發布的方式、內容和流程。 2. 預警級別與采取的預警措施科學合理。 |
|
|
|
信息報告 與處置* |
1. 明確本單位24小時應急值守電話。 2. 明確本單位內部信息報告的方式、要求與處置流程。 3. 明確事故信息上報的部門、通信方式和內容時限。 4. 明確向事故相關單位通告、報警的方式和內容。 5. 明確向有關單位發出請求支援的方式和內容。 6. 明確與外界新聞輿論信息溝通的責任人以及具體方式。 |
|
|
(續上表)
|
評審項目 |
評審內容及要求 |
評審意見 |
|
|
應急 響應 |
響應分級* |
1. 分級清晰,且與上級應急預案響應分級銜接。 2. 能夠體現事故緊急和危害程度。 3. 明確緊急情況下應急響應決策的原則。 |
|
|
響應程序* |
1. 立足于控制事態發展,減少事故損失。 2. 明確救援過程中各專項應急功能的實施程序。 3. 明確擴大應急的基本條件及原則。 4. 能夠輔以圖表直觀表述應急響應程序。 |
|
|
|
應急結束 |
1. 明確應急救援行動結束的條件和相關后續事宜。 2. 明確發布應急終止命令的組織機構和程序。 3. 明確事故應急救援結束后負責工作總結部門。 |
|
|
|
后期處置 |
1. 明確事故發生后,污染物處理、生產恢復、善后賠償等內容。 2. 明確應急處置能力評估及應急預案的修訂等要求。 |
|
|
|
保障措施* |
1. 明確相關單位或人員的通信方式,確保應急期間信息通暢。 2. 明確應急裝備、設施和器材及其存放位置清單,以及保證其有效性的措施。 3. 明確各類應急資源,包括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兼職應急隊伍的組織機構以及聯系方式。 4. 明確應急工作經費保障方案。 |
|
|
|
培訓與演練* |
1. 明確本單位開展應急管理培訓的計劃和方式方法。 2. 如果應急預案涉及周邊社區和居民,應明確相應的應急宣傳教育工作。 3. 明確應急演練的方式、頻次、范圍、內容、組織、評估、總結等內容。 |
|
|
|
附 則 |
應急預案 備案 |
1. 明確本預案應報備的有關部門(上級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抄送單位。 2. 符合國家關于預案備案的相關要求。 |
|
|
制定與修訂 |
1. 明確負責制定與解釋應急預案的部門。 2. 明確應急預案修訂的具體條件和時限。 |
|
|
|
注:“*”代表應急預案的關鍵要素。 |
|||
物體打擊事故應急措施和預案
坍塌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
機械傷害事故預防措施及應急預案
觸電事故應急措施和預案
應急準備與響應程序
應急預案演練記錄
飲用水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
車輛修理廠突發安全事故的預防及應急…
現場急救知識培訓
學校消防演練方案
事故應急救援措施
安全應急救援預案方案措施
硫酸泄漏事故的應急處置
應急響應分級標準
火災事故應急處理程序
電梯困人時的救援程序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