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 為建立并落實本單位場車制造(含修理、改造)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制度,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本清單。
第二條 本單位質量安全風險主要存在于場車設計、材料與零部件、作業(工藝)、焊接、熱處理、無損檢測、理化檢驗、檢驗與試驗、生產設備和檢驗試驗裝置、人員管理以及執行特種設備許可制度等環節。
第三條 設計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品設計的依據不符合現行法規、安全規范、標準和用戶要求;
(二)未按規定進行設計文件修改;
(三)設計文件未經責任人員審查確認。。
第四條 材料與零部件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材料質量證明文件不符合相應規定;
(二)未按規定進行材料復驗;
(三)未按相應規定進行材料標識;
(四)未按相應規定進行材料存儲;
(五)未按規定發放領用材料并做好相應記錄;
(六)材料代用手續不全。
第五條 作業(工藝)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用或專用工藝文件不符合相應規定;
(二)未定期檢查工藝執行情況;
(三)工裝模具未按規定做好使用管理檢查并記錄;
第六條 焊接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焊工未持證或超項目焊接;
(二)焊接工藝未能覆蓋產品制造要求;
(三)未及時規范填寫施焊記錄;
(四)未按規定進行焊縫返修;
(五)焊材管理不符合規定。
第七條 熱處理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處理工藝文件不符合相應規定;
(二)熱處理設備不符合要求;
(三)熱處理記錄和報告不齊全或不規范。
(四)未按規定對熱處理外委進行控制。
第八條 無損檢測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無損檢測通用或專用工藝文件不符合相應規定;
(二)無損檢測人員資質不滿足要求;
(三)設備、儀器和試塊不滿足相應檢測要求;
(四)檢測狀態和時機不滿足工藝要求;
(五)記錄和報告不齊全或不規范;
(六)未按規定對無損檢測外委進行控制。
第九條 理化檢驗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化檢驗人員未經培訓合格;
(二)儀器和設備不滿足相應檢測要求;
(三)理化試樣不符合要求;
(四)記錄和報告不齊全或不規范;
(五)未按規定對理化檢驗外委進行控制。
第十條 檢驗與試驗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檢驗與試驗工藝文件不符合相應規定;
(二)檢驗與試驗條件和狀態不滿足工藝要求;
(三)檢驗與試驗記錄和報告不齊全或不規范。
第十一條 生產設備和檢驗與試驗裝置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備狀態標識不規范;
(二)儀器設備未按規定進行檢定校準。
第十二條 人員管理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對人員培訓的要求、內容、計劃和實施等做出規定;
(二)特種設備許可所要求的相關人員的培訓、考核檔案不符合要求;
(三)特種設備許可所要求的相關人員的聘用管理不符合要求。
第十三條 執行特種設備許可制度風險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條件未能持續保持許可條件;
(二)未按規定履行告知義務并接受監督檢驗;
(三)發現涂改、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行為等。
第十四條 叉車的設計風險還應管控以下幾點:
(一)實心截面貨叉符合GB/T5182《叉車 貨叉 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
(二)叉車起升鏈條的最小安全系數應當符合 GB/T 10827.1-2014《工業車輛 安全要求和驗證 第1部分:自行式工業車輛(除無人駕駛車輛、伸縮臂式叉車和載運車)》中4.6.1的要求;
(三)罩殼打開后由于意外關閉會造成傷害的,應當在罩殼處(如牽引蓄電池或者發動機罩)設置防止意外關閉的裝置,并且永久地固定在車輛上或者安裝在車輛的安全處;
(四)叉車向前運行時,順時針轉動方向盤或者對轉向控制裝置的等同操作,應當使叉車右轉;舵柄操作的叉車原地轉向操作力應當不大于400N;方向盤操作的叉車原地轉向操作力應當不大于20N,左右轉向操作力相差應當不大于5N;
(五)叉車液壓系統應當設置能防止系統內壓力超過預定值的裝置,此裝置的設計和安裝能夠避免意外的松動或者調節,調整壓力需要使用工具或者鑰匙;叉車液壓系統用軟管、硬管和接頭至少能承受液壓回路3倍的工作壓力;
(六)最大起升高度大于1800mm的乘駕式叉車應當安裝符合GB/T 5143《工業車輛護頂架 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要求的護頂架;沒有安裝護頂架的帶有折疊站板的步駕式叉車,當側面防護裝置處于其保護位置時,應當采取措施以防起升高度大于1800mm;
(七)乘駕式電動叉車、電液換向的乘駕式內燃平衡重式叉車、電液換向的乘駕式內燃側面式叉車應當設置司機坐(站)姿狀態感知系統,當司機不在正常操作位置時,車輛不能進行動力運行,即使操縱載荷裝卸控制裝置,也不應當出現門架的傾斜和貨叉架的移動;當司機回到正常操作位置,但沒有進行額外操作時,動力運行、門架的傾斜和貨叉架的移動均不應當自動發生;
(八)應當設置司機權限信息采集器,通過指紋、虹膜、人臉特征等生物信息或者磁卡等與個人身份信息唯一綁定的媒介,驗證司機操作權限,當該采集器失效、拆除或者司機信息不正確時,車輛不能啟動。
第十五條 觀光車的設計風險還應管控以下幾點:
(一)觀光車、觀光列車的每節車廂應當設置存放滅火器的位置,并且該位置應當便于滅火器的取用;
(二)觀光車輛所有車輪上均應當設置行車制動裝置,并且能夠由司機直接操縱;
(三)觀光車輛應當采用非封閉的車身結構。
(四) 觀光車輛技術參數的特殊要求:
1.觀光車的額定載客人數(含司機,下同)不大于23;
2.觀光列車的額定載客人數(含司機和安全員)不大于72,并且牽引車頭座位數不大于2,車廂總節數不大于3,每節車廂座位數不大于35;
3.觀光車輛的輪距不小于1.15m;
4.觀光列車的牽引車頭及每節車廂的車輪數均大于4;
5.觀光車輛無載狀態下的側傾穩定角不小于35°。
(五)觀光車輛風窗玻璃應當符合GB 9656《機動車玻璃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前照燈應當符合GB/T 28710《非公路旅游觀光車 前照燈》的要求;安全帶應當符合GB/T 28709《非公路旅游觀光車 座椅安全帶及其固定器》的要求。
(六)觀光車輛在設計時應當明確滿載最大爬坡度、最大行駛坡度、最大運行速度等性能參數,且滿載最大爬坡度不得小于最大行駛坡度,最大行駛坡度和最大運行速度的取值應當符合TSG 81-2022《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安全技術規程》的要求。
(七)方向盤不得右置,最大自由轉動量從中間位置向左和向右轉角均不大于15°;應當設置轉向限位裝置。
(八)觀光列車采用氣壓制動系統時,應當符合GB 7258-2017《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中7.8.2和7.9.3的要求。
(九)每位乘客應當有安全帶;每位乘客應當有安全拉手,靠近車體邊緣的乘客應當有安全實用的扶手,扶手距離座椅上表面高度不低于180mm;車輛側面的乘客上下車出入口處應當設置護欄、側圍、護鏈等安全防護裝置;與運行方向相反布置、位于車輛最后部的乘客座位應當裝設保護圍欄等安全防護裝置。
(十)觀光列車上應當設置視頻監控裝置,能清晰監測到車內乘客、道路及周邊環境,視頻存儲時間不應當少于72h;觀光列車的最后一節車廂內,應當設置安全員專用座椅,并且設置安全員與司機雙向溝通的裝置;觀光列車的牽引連接裝置上,應當設置防止觀光列車在行駛中因振動和撞擊而使連接脫開的安全裝置;觀光列車的牽引車頭、車廂的所有連接部位,應當設置當牽引連接失效后的二次保護裝置。
第十六條 其他來自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督、通報、預警,投訴舉報和輿情信息等動態風險。
第十七條 本單位根據上述規定制定了《場車質量安全風險管控清單》(例表見附錄A17),當生產的場車類別、型號等發生改變可能導致風險指標產生變化時,需對清單及時進行調整。
交叉作業告知單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安全教育和培訓考核…
特種設備維修保養制度
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職責
特種設備檔案管理制度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管理制度
氧氣瓶使用安全管理規定
乙炔氣瓶使用安全管理規定
叉車管理規定
電梯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氣瓶安全管理和使用規定
起重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鋼絲繩使用安全規范
氧氣瓶的安全存放及使用
特種設備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
金屬管道法蘭跨接防靜電規定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