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e8akv"></pre>
      1.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禁18,无码h片在线观看网站,丰满岳乱妇久久久,成年无码av片在线蜜芽,制服丝袜人妻有码无码中文字幕,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安全管理網

        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綜述

        作者:中南大學吳超  
        評論: 更新日期:2016年01月12日

        1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的意義

        每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基礎科學原理。對于成熟的學科,其科學原理通常都基本形成了。但對于安全學科卻很有必要和非常迫切開展基礎性和系統性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因為安全學科是以一門新興綜合交叉學科,安全科學原理形成是關系到安全學科能否被承認為獨立的學科和擁有自己基礎理論的學科的重大問題。因為目前安全科學原理還沒有完全建立,國際上對安全學科是否為一門科學仍然存在著爭議。

        安全科學原理是安全活動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和原則,是基于經驗或理論歸納得出的安全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安全科學原理是為安全實踐和事實所證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的論斷,是人類安全活動的基本法則或方法論。安全科學原理是普適性的安全科學理論。

        安全科學原理為安全科學發展和安全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和方向引導,對安全科技工作實踐具有指導性,是一切安全活動必須遵循的規律及基本原則。安全科學原理一般具有多個層次的功能和作用,可用于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事故致因、概括事故災難規律、用于指導預防事故災難、確保人安全健康等。安全科學原理是安全學科的理論支柱、是安全科學理論的核心、是安全科學創新的基因、是安全科學發展的靈魂、是事故預防與控制的鑰匙、是構筑安全系統的指南。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級學科,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中安全學科被列為與理、工、文、管、法、醫、人文等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但作為安全學科的理論基礎——安全科學原理,目前卻遠不能滿足作為該學科發展的需要,國際上也如此,例如,由國際勞工局主編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百科全書》(第四版)[1]共四卷105章,其中僅有第56事故預防中的幾個小節提及事故致因模型和事故預防原理,而事故預防原理僅僅是安全科學原理的一部分內容。

        通過對安全科學原理本身及其發展開展基礎、系統、深入的研究,可為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安全科學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并使安全學科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2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的三條途徑

        從安全科學學的高度,通過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并經過系統梳理和歸納總結得出:過去安全研究者對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三條途徑。

        第一條研究途徑,以事故預防為主線,從事故致因等研究中獲得安全科學原理,這種研究的思想可以簡稱為逆向研究,即從事故來研究安全,從事故發生規律在獲得安全規律。應該指出,事故致因理論并不等于安全科學原理,事故致因理論只是安全科學原理中的內容之一。走第一條研究途徑的歷史較為悠久,有近百年。

        第二條研究途徑,以風險控制為主線,從風險管理理論等研究獲得安全科學原理,這種研究的思想可以簡稱為中間研究,即從未形成事故的隱患出發來研究安全。走第二條研究途徑的研究通常也需要考慮隱患會導致什么樣的事故,其歷史沿革比第一條研究途徑的較為短暫。

        第三條研究途徑,以系統安全為主線,從本原安全開始研究獲得安全科學原理,這種研究思想可以簡稱正向研究,即一開始就從安全出發開展研究。走第三條研究途徑的研究通常需要有第一條和第二條研究途徑的思想為基礎,從本原安全開始研究安全科學原理的方法經常需要用逆向研究中間研究的方法開展安全評估。走第三條途徑的研究歷史最為短暫。

        下面分別就上述三條研究途徑,分析國內外對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現狀。

        3事故致因理論出發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現狀和分析

        3.1國外研究現狀

        按時間維度綜述,國外從典型事故致因理論出發研究安全科學原理的沿革大致如下:

        1919年,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茲(H. H. Woods)提出了事故傾向性格論,后來紐伯爾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等人在1939年分別對其進行了補充[2]1931年,海因里希(H.W.Heinrich)提出了事故因果連鎖理論,認為事故的發生類似于多米諾骨牌垮落的過程[3]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傳染機理來論述事故的發生機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學方法理論。1953年,巴內爾(Barer)將事故因果鏈發展為事件鏈,認為事故諸多致因的因素是一系列事件的鏈鎖。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并在1966年由哈頓(Hadden)引伸的能量異常轉移論能量意外釋放論1969年,瑟利(J. Surry)提出了瑟利模型,是以人對信息的處理過程為基礎描述事故發生因果關系的一種事故模型。與此類似的理論還有1970年海爾(Hale)提出的海爾模型。1970年,帝內遜(Driessen)明確將事件鏈理論發展為分支事件過程邏輯理論,類似于事故樹分析邏輯方法。1972年,威格爾斯沃思(Wigglesworth)提出了人失誤的一般模型,對海因里希事故致因鏈進行了一些改進。1972年,貝納(Benner)提出了在處于動態平衡的生產系統中,由于擾動導致事故的理論,即P理論。1974年,勞倫斯(Lawrence)根據GoellerWigglesworth兩人提出的原理,發展成了礦山以人失誤為主的事故模型1975年,約翰遜(W. G.Johnson)提出了管理失誤和危險樹(MORT)系統安全邏輯樹;發表了變化-失誤模型。1975年,斯奇巴(R. Skiba)提出生產操作人員與機械設備兩種因素都對事故的發生有影響,并且機械設備的危險狀態對事故的發生作用更大些,只有當兩種因素同時出現,才能發生事故,及軌跡交叉論1976年,博德(Bird)和洛夫圖斯(Loftus)也都對Heinrich事故致因鏈進行了一些改進。1978年,安德森(Anderson)等人發表了對瑟利模型的修正。1980年,泰勒斯(Talanch)在《安全測定》一書中介紹了變化論模型。1980年,海因里希在書中提及了用--的理論分析事故的系統安全方法[2-4]1990年,里森(J. Reason)提出了新的事故致因鏈瑞士奶酪模型Swiss Cheese),徹底改善了Heinrich的事故致因鏈的缺點,建立了事故原因中個人行為、不安全物態和組織行為之間的關系,且把事故的根本原因歸結為事故發生組織的管理行為[5]1997年,拉斯姆森(J. Rasmussen)提出了社會技術系統事故致因模型[6-7]2000年,夏普樂(Scott A. Shappell[8]和魏格曼(Douglas A. Wiegmann)在為美國聯邦民航局寫的報告中Reason的模型進行了具體化。2000年,斯特瓦特(J. M. Stewart)提出了另一種鏈式事故致因模型[9]2004年和2011年,勒弗森(Leveson[10-11]分別發表文章,提出和推廣其系統論事故致因STAMP模型。之后還有研究者陸續發表一些相關的文章。

        3.2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一些安全學者開始翻譯國外的有關事故致因理論的文獻并在國內推廣,當時許多安全科研院所、高校和學會不斷開設一些安全科學原理方面的專題講座和開辦一些安全科學原理培訓班,如當時隋鵬程等一批安全界老專家積極地投入到上述工作之中,隋鵬程和陳寶智在1988年就在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安全原理與事故預測》一書[12],是國內較早的一本安全科學原理類教材。20世紀90年代以來,安全科學原理被列為安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隋鵬程、陳寶智、金龍哲、張景林、李樹剛等安全學者相繼編寫出版了多本《安全原理》類的教材[13-17],但教材介紹的安全科學原理內容甚少和不成體系,達不到支撐大安全學科理論基礎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實施的安全評價,基本上是基于系統論事故致因模型的,在大量的應用實踐中已經做出了較多成果,但是事故原因分析尚需進一步具體化,與預防策略尚需進一步準確對應才能取得良好的事故預防效果。在事故鏈的基礎上,一些研究者構建了基于復雜網絡的災害鏈數學模型,描述了各災害節點的災害損失速率和災害損失度;提出了基于網絡節點脆弱性和連接邊脆弱性的斷鏈減災模式;從網絡節點的結構重要性和功能重要性出發,根據均衡熵的概念對單功能網絡的災損敏感性進行了表征;引入脆性熵,對系統之間的脆性關聯度進行了表征,構建了系統的災損敏感性評估模型等[18]2001年以來,傅貴等先后發表《基于行為科學的組織安全管理方案模型》等系列論文[19-20],建立的基于行為科學的組織安全管理方案模型已經從第一版升級到第二版,該模型在安全管理實踐中已經得到一定的證實和應用。

        3.3存在問題分析

        1)事故致因理論僅僅是安全科學原理的一小部分。事故致因理論是從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質原因分析中所提煉出的事故機理和事故模型。這些機理和模型反映了某類事故發生的規律性,能夠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為事故的預測預防,為改進安全管理工作等,從理論上提供科學的依據。但事故致因理論的研究范圍受到限制,故其發展緩慢。

        2)現有的事故致因理論主要著重于從人的特性與機器性能和環境狀態之間是否匹配和協調的觀點出發,認為機械和環境的信息不斷地通過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腦,人若能正確地認識、理解、判斷,做出正確決策和采取行動,就能避免事故和傷亡;反之就會發生事故和傷亡。但對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等方面的致因原理研究很少。

        3)應用鏈式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得到的事故原因、邏輯比較清楚,應用也比較簡單。其不足是鏈式事故致因模型所包含的事故原因不全面,實用分析的安全問題不夠寬廣,其實鏈式事故致因模型也同樣是構成一個系統,還需要從系統的策略去開展研究。

        4)從動態和變化的觀點來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論很少,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還很不完善,還未能系統給出對于事故調查分析和預測預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

        5)應用系統論事故致因模型分析事故,雖原因分析全面,但事故原因和原因發展的邏輯路線眾多,在事故預防過程中協調難度大,實際應用比較困難。

        6)對于已經發生的已知事故的致因是可以分析清楚了,但對于未發生的未知事故的具體原因人們仍然未知。這就使得從事故致因研究獲得安全科學原理受到很大限制,多年來得不到很大的發展,這也是逆向研究安全科學原理自身存在的客觀缺陷所致。

            7)我國的安全科技工作者比較注重借鑒和推廣國外的相關理論成果,而對事故致因理論層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4從風險管理原理出發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現狀和分析

        4.1國外研究現狀

        風險管理研究用于生產安全和防災減災領域是近幾十年來才開始,較早時候的風險管理研究主要是針對經濟風險領域[21-22]。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簡述如下:1921年,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提出風險負擔管理,認為可以通過風險轉移和風險排除處理風險。1929-1932年美國經濟危機,掀起了風險管理的研究熱潮。1952年,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提出資產組合理論,其基本思想是風險分散原理[21]20世紀50 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安全生產事故,成為了風險管理學科發展的契機。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了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認為事故是一種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釋放,各種形式的能量構成傷害的直接原因。1970年,哈頓(Hadden)提出能量釋放理論和哈頓模型,該理論將事故作為一種物理工程問題,通過控制能量,或者改變能量作用的人或財產的結構,提出了針對傷害三階段的事故預防十項策略。1974年,英國法律推出ALARP風險接受原則,內涵為任何系統都是存在風險的,不可能通過預防措施來徹底消除風險;而且系統的風險水平越低,要進一步降低就越困難,其成本往往呈指數曲線上升。1976年考克斯(John Carrington Cox)和羅斯(Stephen A. Ross)提出風險中性定理,即假設所有的投資者對待風險的態度都是中性的,所有證券的預期收益率都等于無風險利率。1979年,查爾斯·佩羅(Charles Perrow)提出了正常事故理論,該理論認為很多失效事故是由于存在無法預知的相互作用導致的,很難甚至不可能檢測到這些作用,應將事故預防的重心轉移,事故分析的重心應該放在系統自身的屬性上,而不是關注所有者、設計者或者操作員運行系統時犯下的錯誤1982年,維爾德(J W Wilder)提出風險動態平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固定的風險接受水平,風險風水不同時,人們的行動也會不同。1986年,伯德(Bird)與金爾曼(Gilman)在代表國際損失控制學會開發完成損失因果模型,即ILCI模型,該模型是對多米諾骨牌的一種修正。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提出風險社會理論,認為現代社會風險普遍存在,威脅每一個人,需要一套新的方法對現代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1988年,卡斯佩森(Kaspersen)等人提出社會性放大風險的理論框架,認為信息過程、社會團體行為、制度結構和個體反應塑造的風險的社會體驗,從而促成風險結果。1990年,詹姆斯·雷森(J. Reason)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該理論的主要思想是安全柵就像奶酪切片一樣,在不同地方存在不同的孔(漏洞),這些孔即隱形失效或者隱形條件。1991年,拉普特(Laporte)和科索里尼(Corsorini)提出高可靠性組織理論,該理論關注的是采取主動措施,進行預測,盡可能早的避免可能的危險情況,其中組織性冗余是降低風險的核心策略。聯合國在1992年的《里約宣言》中提出預防原則,其含義是在存在嚴重或者不可逆的破壞危險的場合,缺乏足夠的科學根據不能成為拖延采取有限行動去阻止情況惡化的借口。1997年,拉斯姆森(Rasmussen)提出社會技術框架,此理論將風險管理視為社會技術系統中的一個控制問題,而意外后果的產生則是由于對實際過程缺乏控制造成的。德國學者提出MEM原則是指將自然原因死亡概率作為風險接受參考水平,要求任何技術系統都不可以顯著提高風險水平。之后,許多學者對風險管理的具體理論和方法做了不斷的提高和充實[21-22]

        4.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風險管理研究較早和較多的同樣是針對經濟領域和保險領域,將風險管理用于生產、生活安全的領域是近一二十年來的事,而且,研究者對風險管理原理的基礎研究做得更少。20世紀90年代初,陳寶智等提出兩類危險源理論,該理論認為一起事故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決定事故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4]。吳宗之、劉茂、孫華山、邵輝、王凱全等[23-26]匯集多年從事城市公共安全和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管經驗,提出了一些城市和生產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模式、方法、內容和過程。大量的風險管理研究更多的是與安全評價方法與技術結合起來使用。

        4.3存在問題分析

        1)現有風險管理原理基本是基于風險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三階段的風險管理方法。風險管理原理目前主要用于經濟安全領域,在事故災難預防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有待于加強與拓展。

        2)風險辨識方法主要有財務報表法、流程圖法、事件樹分析法、核對表法、保險清單法、環境分析法、德爾菲法等。這些方法大都來自事故分析方法,也比較簡單,與事故分析方法沒有太大的區別和發展。

        3)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坐標圖法或風險矩陣法、蒙特卡羅方法、關鍵風險指標管理法、壓力測試法、蘇黎世風險評價方法、道化學指數評價法、事故管理圖評價法等。這些方法與安全評價原理基本相同。

        4)風險控制方法主要有風險避免和減少法、風險分散化法、風險自留法、風險轉移法、保險法等。其風險控制原理仍然處于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從整體和系統的視角開展風險控制的方法和原理研究仍然不足。

        5)多年來,風險管理原理的主要應用領域是經濟和保險領域,在生產安全和生活安全的研究與應用并不太多。風險管理原理研究更多的是與安全評價方法與技術結合起來使用,未形成風險管理原理獨特的方法論體系。

        5從本原安全出發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現狀

        5.1國外研究現狀

        從安全本原開始研究安全科學原理的啟蒙應屬于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其實這一思想也體現出安全的一種基本原理。從方法論層面提出的安全科學原理還有人本原理、教育原理、管理原理、工程原理、系統原理等等。

        典型的整體性安全科學原理成果應屬于20世紀發展起來的系統安全工程原理及其配套的系列安全評價原理。1962年,美國軍方首次公開發表了空軍彈道導彈系統安全大綱,以此作為對民兵式導彈計劃有關的承包商提出的系統安全的要求,這是系統安全理論的首次實際應用[27]1969年美國國防部批準頒布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統安全軍事標準《系統安全大綱要點》(MILSTD882),對完成系統在安全方面的目標、計劃和手段,包括設計、措施和評價,提出了具體要求和程序。此項標準于1977年修訂為《系統安全程序技術要求》(MILSTD882A),1984年修訂為MILSTD882B。如今該標準已被修訂為MILSTD882D版本[27-29]1965年美國波音公司和華盛頓大學在西雅圖召開了系統安全工程的專門學術研討會,以波音公司為中心對航空工業開展安全性、可靠性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期間,在電子、航空、鐵路、汽車、冶金等行業開發了許多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和評價方法。這些可稱之為民品工業的系統安全工程[29]20世紀80年代以來,系統安全工程在世界各國的得到廣泛重視,國際性學術組織得以發展壯大,出版了許多專著,研究工作逐漸從被動應用其他領域的成果,發展到對系統安全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另外,由于惡性事故常常造成的人員嚴重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促使各國政府、議會立法或頒布規定,規定工程項目、技術開發項目都必須進行勞動評價,并對安全設計提出明確的要求。之后不斷有研究者陸續發表一些相關的文章。

        5.2國內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初期,系統安全工程原理被引入我國[30],通過吸收、消化國外安全檢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礦山、機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業的有關生產經營單位開始應用安全分析評價方法,如安全檢查表、故障樹分析、美國道化學公司火災、保障危險指數評價方法等[30-34]20世紀80年代中期,劉潛等學者開始提出安全系統思想,建立了安全三要素四因素:”-“”-“人與物關系及三者組成的系統,后者稱為第四要素[35]1998年,羅云在發表的文章[36]中提出安全科學原理包括以下原理:安全哲學原理、安全系統論原理、安全控制論原理、安全信息論原理、安全經濟學原理、安全管理學原理、安全思維學原理,之后他對安全經濟學原理、安全管理學原理等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并取得顯著成果。2003年,歐陽文昭在發表的文章[37]中提出安全科學原理包括以下原理:安全哲學原理、安全社會學原理(安全管理學原理、安全經濟學原理、安全協調學原理)、安全人體學原理、安全設備學原理、安全系統學原理,之后他在安全人體學原理開展了一些研究。近十年來,在有關安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及下屬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安全評價活動在全國廣泛開展,安全評價方法得到普遍推廣應用和創新,出現了大量的安全評價技術應用成果。

        2004年以來,吳超等人通過對安全科學方法論進行系統梳理和創新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42-52]并出版了《安全科學方法學》《安全統計學》《比較安全學》[38-40]理論著作。通過對安全系統學的研究,建立了安全系統工程學方法論及其多維結構體系框架[41];從大安全視野,提出了安全科學原理應包括安全生命科學原理、安全自然科學原理、安全技術科學原理、安全社會科學原理和安全系統科學原理五大類一級原理,根據這五類一級安全科學原理的下屬部分二級安全原理和三級安全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經提煉出可以運用于安全實踐的數十條安全科學原理。

        5.3存在問題分析

        1)從本原安全開展安全科學原理研究思想是在以事故和風險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本原安全開展研究的先進思想消除了安全科學不研究安全而研究事故和風險的悖論,更具有先進性。

        2)從本原安全開展安全的基本思想為整體性安全思想,但目前整體性的安全研究方法尚待深入研究,急需找到整體性研究的切入點或突破口。如果仍然運用整體分解成子系統的研究思路,則會存在安全系統學不從系統入手開展研究的悖論。

        3)目前系統安全分析與評價方法是安全界比較認可和得到廣泛應用的從本原安全開始的整體性研究方法,系統安全分析與評價原理與安全系統學原理仍然有較大的距離,需要深入開展基礎性研究。

        4)盡管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把安全系統工程列為安全科學與工程的一個二級學科,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一直把安全系統工程作為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目前對安全系統工程的基礎研究非常不夠,安全系統工程原理研究進展一直非常緩慢。

        5)近年我國在安全人性原理、安全心理學原理、安全多樣性原理、安全容量原理、安全工程原理、安全文化原理、安全教育學原理、安全人機系統原理、安全和諧原理等方面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需要深入系統繼續開展研究[42-52]

        6現有安全科學原理的分類及其研究展望

        6.1現有安全科學原理的分類

        上面扼要分析了從三條途徑研究安全科學原理的歷史沿革、現狀和存在問題,也可以看出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內容和成果非常廣泛,需要對已有安全科學原理做進一步梳理和分類。依據安全科學原理的發現背景,可以把安全科學原理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安全科學原理,從已有安全現象(或事故,如發生事故的因果關系)中提煉和歸納安全科學原理。從實際中的不安全現象、問題、事件出發,以事實為根據進行歸納總結概括,從中構建出更加抽象的安全科學原理概念。該思路強調了實踐、數據的重要性。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鏈理論就是基于大量數據的基礎上提煉出的。

        第二類安全科學原理,由已有其它學科知識中提煉和歸納出的安全科學原理。在已有的安全科學原理中,大量原理都是以其他學科為技術背景。比如安全系統原理,是根據安全學學科需求并于系統學、系統工程、可靠性理論等學科中提出,同理,安全經濟學原理、安全行為科學原理等,都離不開其他學科的交叉價值。這是由安全科學的多學科交叉綜合性決定的,通過相關學科延伸出能夠應用于安全的科學原理。

        第三類安全科學原理,通過科學實驗等研究從未知世界中提煉和歸納安全科學原理。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無處不存在著人類知識、科技所未碰觸的領域。

        從現有研究手段及方法的角度出發,對第一類及第二類未知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比較容易出成果和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6.2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展望

        從上述已有的安全科學原理分析可知:

        1)現有的安全科學原理內容非常不夠:隨著安全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大安全體系的建立,現有的安全科學原理難以解釋諸多安全問題和不足以提供理論支持,有更多的安全科學原理有待于安全科學研究者去挖掘和提煉;

        2)現有的安全科學原理體系非常不整:在現有的安全科學原理著作中,其層次、邏輯、結構和體系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也不成為體系,迫切需要從安全科學原理的結構體系去研究和構建;

        3)現有的安全科學原理成果很少:安全學科的許多分支缺乏理論、方法、原理等基礎內容,多年來安全科技工作側重于實際問題的研究,對安全科學理論研究和安全學科建設研究的投入很少,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

        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的發展動態和趨勢可以概括如下:

        1)從生產安全領域看,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從著眼于局部生產工藝的安全原理研究,發展到從整體性考量的系統安全科學原理研究。

        2)從大安全領域看,安全科學原理研究從研究生產安全領域的安全原理,拓展到涵蓋自然、社會、人造系統等大范疇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

        3)從研究的學科領域看,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內涵從側重于工程技術層面的安全原理研究,發展到涉及自然、社會、人文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甚至更加側重于人因、社會組織結構的安全科學原理研究。

        4)從研究的思想路線看,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從事故致因等研究獲得安全科學原理的逆向研究,發展到從本原安全開始研究獲得安全科學原理的正向研究和多頭并進的研究。

        5)從研究運用的方法手段看,安全科學原理的提煉從運用常規的數理統計方法、邏輯歸納等方法,發展到運用模糊理論、大數據挖掘等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

        6)從研究成果的水平看,安全科學原理的研究成果從簡單、定性、抽象的思想觀念,發展到能夠描述復雜系統、量化表達、簡潔實用的安全科學原理。

        7)由于安全學科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學科的屬性使得該學科的安全科學原理大都通過大量的事故統計分析歸納而成,從純科學研究發現的安全科學原理極少。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The Encyclopaedia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The 4th ed.) [M], Geneva, 1998

        [2]      Paul Swuste, Coen van Gulijk, Walter Zwaard, Yvette Oostendorp. Occupational safety theories, models and metaphors in the three decades since World War II,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A literature review[J]. Safety Science, 2014, 62: 16–27

        [3]      Heinrich H W, Peterson D, Roos N.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5th), 1980

        [4]      隋鵬程,陳寶智,隋旭編著. 安全原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5]      Reason J. Human Err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0

        [6]      Rasmussen, J. Risk management in a dynamic society: a modeling problem[J]. Safety Science, 1997, (27): 183–213

        [7]      Rasmussen J, Svedung I. Proactive Risk Management in a Dynamic Society[R]. Swedish Rescue Service Agency, 2000

        [8]      Shappell S A, Wiegmann D A. The 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HFACS [R].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2000

        [9]      Stewart J M. Managing for World Class Safety[M]. A 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2002

        [10]  Leveson A. A New accident model for engineering safer systems[J]. Safety Science, 2004, (42): 237-270

        [11]  Leveson A.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 to analyze and learn from events[J]. Safety Science, 2011, (49): 55-64

        [12]  隋鵬程,陳寶智編. 安全原理與事故預測[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8

        [13]  韋冠俊編. 安全原理與事故預測[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5

        [14]  陳寶智編著. 安全原理[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5

        [15]   金龍哲,宋存義主編. 安全科學原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16]   李樹剛. 安全科學原理[M]. 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17]   張景林,林柏泉主編. 安全學原理[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18]   劉愛華. 城市災害鏈動力學演變模型及災害鏈風險評估方法的研究[D]. 長沙: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9]  傅貴,陸柏,陳秀珍. 基于行為科學的組織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159):21-27

        [20]  傅貴,殷文韜,董繼業等. 行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礦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 煤炭學報,2013387):1123-1129

        [21]  馬文·拉桑德著,劉一騮譯. 風險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2]  顧孟迪,雷鵬. 風險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3]  吳宗之,高進東,魏利軍. 危險評價方法及其應用[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24]  孫華山編著. 安全生產風險管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25]  邵輝,趙慶賢,林娜. 風險管理原理與方法[M]. 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

        [26]  王凱全主編。風險管理與保險[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7]  MIL-STD 882D, System Safety Program Requirements[R], February 10, 2000

        [28]  Moriarty Brian and Roland Harold E. 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econd E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1990

        [29]  Bahr, N. J. System Safety Engineering and Risk Assessment: A Practical Approach[M]. Taylor and Francis, 1997

        [30]   馮肇瑞,崔國璋. 安全系統工程[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7

        [31]  肖愛民. 安全系統工程學[M]. 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2

        [32]  吳超,孟廷讓. 礦山安全系統工程基礎[M]. 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

        [33]  沈斐敏. 安全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M].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34]  劉鐵民,張興凱,劉功智編. 安全評價方法應用指南[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35]  劉潛. 安全科學和學科的創立與實踐[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6]  羅云. 安全文化的基石——安全原理[J].科技潮,1998,(3):60

        [37]  歐陽文昭. 亦論安全原理[J]. 湖南安全與防災,2003,(6):22-24

        [38]  吳超編著. 安全科學方法學[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39]  吳超,王婷等編著。安全統計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40]  吳超,易燦南,曹瑩瑩著。比較安全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4

        [41]  陽富強,吳超,覃妤月. 安全系統工程學的方法論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8):10-20

        [42]  吳超,楊冕. 安全混沌學的創建及其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208):3-16

        [43]  吳超,楊冕. 安全科學原理及其結構體系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2, 2211: 3-10

        [44]  吳超, 楊冕. 25條安全學原理的內涵[J]. 湖南安全與防災, 2013, 2: 42-45

        [45]  游波,吳超,任才清. 安全工程原理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 24(2)35-40

        [46]   游波,吳超,楊冕. 安全生理學原理及其體系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 2312):9-15

        [47]  張一行,吳超. 安全多樣性原理研究及其應用[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 24(4)3-7

        [48]  張建,吳超. 安全人機系統原理理論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 236):14-19

        [49]  張丹,吳超,陳婷. 安全毒理學的核心原理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 246):3-7

        [50]  譚洪強,吳超. 安全文化學核心原理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 248):14-20

        [51]   馬浩鵬,吳超. 安全經濟學核心原理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 249):3-7

        [52]   周歡,吳超. 安全人性學的基礎原理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4, 245):3-8

         

        網友評論 more
        創想安科網站簡介會員服務廣告服務業務合作提交需求會員中心在線投稿版權聲明友情鏈接聯系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系列| 影音先锋AV成人资源站在线播放| 成人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欧美videosdesexo吹潮| 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亚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华池县|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蜜臀av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麻豆一二三区|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色精品久久人妻|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日韩av|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天堂av日韩精品| 久久人妻精品大屁股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视频手机免费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天堂|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人人玩| 国产性三级高清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青草99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久久|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小仙女自拍视频| 激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小说| 国产av亚洲精品ai换脸电影| 大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男女吃奶做爰猛烈紧视频| 中文字幕第一页国产| 美女裸体黄网站18禁止免费下载| 欧美和黑人xxxx猛交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