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網改造中,進一步健全了組織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加強了可靠性統計與分析,對檢修、項目實行周停電計劃。使農村電網的可靠性、安全性大大加強,農村電網的可靠性從1998年的0.99528增加到0.99689,同時事故也大大減少了。
我們局作為農村兩網改造的試點縣區,早已完成了農村電網的改造并實行了同網同價,在農網改造中,把加強農村電網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放在重要位置。以下主要談談農網建設中我們加強農村電網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幾點做法:
1 合理的配網結構
(1)雙電源點:
我區原有220kV變電站一個,110kV變電站一個,35kV變電站三個,有35kV線路9條。農網改造中又新建了35kV變一個、35kV線路一條,約 2.1km ,改造了35kV線路約 10km ,使每個變電站保證有兩個電源點供電。部分變電站之間形成環網形式,增加了變電站供電的可靠性。
(2)配網的環網連接:
農網改造中我們新建了10kV線路約 41.8km ,改造了 6.22km ,新裝了真空斷路器約15臺,以上大規模的改造與新建,進一步使從不同開關站(變電站)連接的10kV干線末端通過開關和單刀,形成環網結構,同時在每一條主線中間用真空斷路器和閘刀進行分段,以縮小故障及檢修時的停電范圍,從不同公用變出來的兩條低壓主干線末端,也通過開關和刀閘進行聯接,使低壓線路也連成環網結構。以上改造進一步加強了農網的互聯互供能力,縮小了故障及檢修時的停電范圍,增加了電網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3)加強農網規劃,增加導線線徑,提高農村電網的供電裕度:
農網改造中對所有的高低壓配網及農村公用變進一步加強規劃及設計,主管部門嚴格把關;改造中科學的增大了導線線徑,農村10kV線路主干線基本上用 150mm 2導線或 120mm 2導線,農村公用變出線電纜用 95mm 2,綜合線主線 70mm 2,分支線 50mm 2;農業線 25mm 2;路燈線 25mm 2;同時減少農村公用變的供電半徑,單臺配變設置供電半徑,一般小于 500m ,負荷集中的集鎮和村莊其供電半徑小于 300m ,山區小于 800m ;接戶線采用1~2戶不小于 10mm 2鋁塑線,3~4戶不小于 16mm 2鋁塑線,5~6戶不小于 25mm 2鋁塑線,配網線徑的增加使電網的供電能力大大加強。
2 科技領先,加強技術措施,大力推廣使用新產品
(1)在農村電網改造中逐步使用高壓電纜及絕緣導線。我局在農網改造中使用不同規格的電纜約 2.96km ,在安全距離不夠處使用絕緣線,規格從35~ 120mm 2,低壓絕緣線,規格從35~ 95mm 2,使故障率大為降低,對電網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高起到了較大了作用。
(2)用棒式絕緣子替換針式絕緣子,針式絕緣子因耐壓能力差,在雷雨季節,經常發生擊穿,引起單相接地,且故障點不易尋找,延長了停電時間,用棒式絕緣子后,情況大有好轉。
(3)用真空斷路器替換油斷路器。真空斷路器技術性能及安全性遠遠高于油斷路器。
(4)金屬氧化物避雷器替換閥式避雷器,以增強線路避雷和防止過電壓的能力。
(5)采用全密封式變壓器:
原S7型變壓器,投入運行后,使變壓器吸入太多的水分,影響變壓器的壽命和運行安全?,F在,逐步使用全密封式變壓器,此類變壓器安全、可靠、經濟,應用以后我們變壓器的事故有所減少。
3 實現配網自動化和計算機管理
(1)調度自動化:
實現配網自動化是提高供電可靠性的必然趨勢,在目前條件下,我們首先使開關站和變電站實現了調度自動化。開關站的遠動情況是:遙分,遙合,開關合分狀態,各種信號繼電器的信號量,10kV母線電壓及10kV進出線電流。終端RTU采用RTS-200型交流采樣分布式模塊化結構,調度端為SWJ-700型系統,無線通道,附有一部無線電話。
(2)MIS開發:
MIS的開發,從管理上保證供電可靠性。MIS中的關鍵是GIS(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即要有一張好的地圖。在地圖上幾乎標出了每一根電桿的位置,待開發成功后,我們將把全局各供電所、變電站、調度室等全部用光纜連接起來,做到信息共享。這使配網在規劃、故障點的定位、停電范圍的顯示、找配網的薄弱環節等等起了較大的作用。
農網改造中,進一步健全了組織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加強了可靠性統計與分析,對檢修、項目實行周停電計劃。使農村電網的可靠性、安全性大大加強,農村電網的可靠性從1998年的0.99528增加到0.99689,同時事故也大大減少了。
民用住宅建筑的配電方式和安全措施
電纜橋架積灰清理
機修、電氣防護
電氣保護、儀表專業危險點控制措施
熱控危險點分析及控制措施
無線電通信設備的防雷措施
發電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評級隱患…
臨時用電作業風險分析及安全措施表
車間安全生產注意事項
配電箱安裝及使用安全要求
保證電力施工現場作業安全的組織措施…
怎樣進行線損分析
防臺防汛安全措施
焊接立焊時的操作方法
跌落式熔斷器的正確操作方法
用電設施接地安全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