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傳播途徑治理
4.2.1 焊接煙塵及有害氣體的控制
焊接煙塵及有害氣體的治理在傳播途徑上的控制方式有2種:全面通風和局部排風。
全面通風也稱稀釋通風,它是用清潔空氣稀釋室內空氣中的有害物濃度,使室內空氣中有害物濃度不超過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允許濃度,同時不斷地將污染空氣排至室外或收集凈化。全面通風包括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2種方式[3]。在國外,對于戶外焊接作業或敞開的空間焊接,一般采用自然通風方式,對于室內作業通常采用機械通風方式。通過安裝在墻上或天花板上的軸流風機,把車間內焊煙排出室外,或者經過凈化器凈化后在車間內循環使用,達到使車間煙塵濃度降低的目的。循環被凈化的空氣,解決了車間內的能量損失,此種方式在國外普遍采用。
局部排風是對局部氣流進行治理,使局部工作地點不受有害物的污染,保持良好的空氣環境。一般局部排風機組由集氣罩、風管、凈化系統和風機4部分組成。局部排風按集氣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固定式局部排風系統和移動式局部排風系統。固定式局部排風系統主要用于操作地點和工人操作方式固定的大型焊接生產車間,可根據實際情況一次性固定集氣罩的位置。移動式局部排風系統工作狀態相對靈活,可根據不同的工況,采用不同的工作姿態,保證處理效率及操作人員的便利。焊接煙塵和有害氣體的凈化系統通常采用袋式或靜電除塵與吸附劑相結合的凈化方式,處理效率高、工作狀態穩定。
4.2.2 噪聲控制
焊接車間的噪聲主要為反射聲。因此,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車間內的墻壁上布置吸聲材料。在空間布置吸聲體,可降低噪聲30dB左右。
4.2.3 高頻電磁輻射控制
施焊工作應當保證工件接地良好。同時加強通風降溫,控制作業場所的溫度和濕度。
4.2.4 光輻射的控制
焊接工位應設置防護屏,防護屏多為灰色或黑色;車間墻體表面采用吸收材料裝飾。以上2項措施均可起到減少弧光的反射、保護操作者眼睛健康的作用。
4.3 個人防護
在一些特定的場所如水下、高空中、罐中或船倉中進行焊接工作時,由于受到場所的限制,整體防護難以實現,這時,個人防護成為主要的防護措施。個人防護用品根據各種危害因素的特點設計,針對性強、種類多,如面罩、頭盔、防護眼鏡、安全帽、耳罩、口罩等。
5 結語
焊接車間的污染種類多,應從污染源、傳播途徑、個人防護3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污染的治理應結合車間工位的具體情況制定方案,不能脫離實際,影響正常的生產操作。治理方案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各種污染的治理方式在保證處理效果的前提下,設計采用一體化設備、設施,從而達到減少場地占用、節約投資的目的。
電弧焊接時,焊條的焊芯、藥皮和金屬母材在電弧高溫下熔化、蒸發、氧化、凝集,產生大量金用氧化物及其他物質的煙塵;長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塵肺,吸入煙塵中的金屬氧化物還可引起金用煙塵熱。氧化錳是電焊煙塵中的重要毒物,長期高濃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錳中毒。焊接時弧區周圍還會形成多種有害氣體,可產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氬弧焊和等離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接產生的一氧化碳濃度最高。焊接電弧是一種很強的光源,能產生中、短波紫外線,可引起電光性眼炎。在引弧的瞬間(2——3秒)有高頻電磁場存在。等離子噴焊可產生90——123分貝的強噪聲。非熔化極氬弧焊和等離子弧焊使用鈦鎢棒電極,能放出α、β、Υ三種射線。
防止粉塵超標的主要措施
清潔生產是預防職業危害的重要對策
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手傳振動)
職業病危害告知(一氧化碳)
職業病危害告知(高溫)
職業病危害告知(當心弧光)
職業病危害告知(有害氣體中毒)
職業危害告知牌(電焊煙塵)
作業環境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危害
工頻電場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電焊作業的危害因素
振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和控制
石棉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