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磁場的產生
電磁場是相互依存的電場和磁場的總稱,是物理場的一種。任何一種交流電路都會向其周圍的空間輻射電磁能量,形成有電力與磁力作用的空間,在此空間區域內電場隨時間變化引起磁場,磁場隨時間變化又產生電場,二者互為因果,形成電磁場。電磁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具有質量、動量和能量。在空間傳播著的交變電磁場就是電磁波。電磁場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的過程稱為電磁輻射。任何電磁場的發生源周圍均有兩個作用場存在著,即以感應為主的近區場(又稱感應場)和以輻射為主的遠區場(又稱輻射場),離發生源一個波長以內的為近區場,一個波長以外的為遠區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設備與電氣裝置廣泛地應用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因此電磁輻射的危害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
2. 電磁場對生物體的影響
電磁場對生物體的影響,其機理比較復雜,涉及多門學科,其中有些領域已被人們所認識,而有些只觀察到了一些現象,其機理尚不十分清楚,還有待于人們進一步去研究與探索。
從動物實驗和臨床統計來看,電磁場可以對生物體的生殖機能、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肌體組織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適度的電磁場可以對生物體產生有益的生理效應,如一些理療儀器可以用來給人治病,但過強的電磁場或長期暴露在一定強度的電磁場中,又會對生物體帶來有害的效應。
(1) 電磁場對人體的危害
1) 超過一定強度的電磁場,會引起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障礙和以交感神經疲乏緊張為主的植物神經緊張失調,其臨床癥狀可表現為頭昏腦脹、失眠多夢、疲勞無力、記憶力減退、心悸、頭疼、四肢酸疼、食欲不振、脫發、多汗等,部分人員還會出現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心率不齊等癥狀,婦女中會發生月經周期紊亂等癥狀;大強度長時間的微波照射還會影響男子睪丸精子的活動能力和引起眼睛晶體混濁,嚴重的會導致白內障。
2) 電磁場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一般隨頻率的增高而遞增。頻率較低的電磁場,其影響多數是功能性的,是可逆的,人體脫離電磁場的影響后,功能可逐漸恢復正常;頻率高的電磁場的影響,往往會造成器質性的損傷,如眼睛晶體混濁、皮膚灼傷等。
3) 電磁場對人體的危害有一定的積累效應,隨著人體在電磁場中暴露時間的增加和積累,癥狀會逐漸加重。
4) 電磁場是無聲、無光、無味的作用場,不達到很強的程度,人是感覺不到的。所以這種危害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往往不被人們所察覺和重視。
(2) 電磁場的環境和衛生標準
我國已頒布的與電磁場危害有關的環境和衛生標準有: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l75-88)、作業場所微波輻射衛生標準(GB10436-89)、作業場所超高頻輻射衛生標準(GB10437-89)等。具體指標限值詳見上述各標準。
防止粉塵超標的主要措施
清潔生產是預防職業危害的重要對策
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手傳振動)
職業病危害告知(一氧化碳)
職業病危害告知(高溫)
職業病危害告知(當心弧光)
職業病危害告知(有害氣體中毒)
職業危害告知牌(電焊煙塵)
作業環境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危害
工頻電場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電焊作業的危害因素
振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和控制
石棉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