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設備管道焊縫破裂、斷裂造成的事故危害是嚴重的,如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安全雜志社1989年6月出版的《壓力容器安全技術》列舉了6起壓力容器爆炸事故,死亡164人,受傷及中毒近千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千萬元,間接經濟損失幾億元,發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是焊縫質量問題造成的。射線探傷是檢驗金屬對接焊縫質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在石化行業改擴建施工過程中,為了保證建設項目的焊接作業工程質量,有效預防新裝置、新設施投產后的損壞或泄漏事故,確保投產后的新裝置、新設施能安全運行,必須對設備管道的對接焊縫進行射線探傷檢驗。目前,射線探傷是檢驗焊縫質量較好的方法。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由于超過允許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于肌體而發生的。放射危害分為體外危害和體內危害。體外危害是由于放射線從體外穿入肌體而造成的傷害,X射線、γ射線和中子都能造成體外傷害。體內危害是由于吞食、吸入或接觸放射性物質,使其直接進入人體而造成的。
在放射性物質中,低能量的β粒子和穿透力很弱的α粒子由于能被皮膚阻止,不造成嚴重的體外傷害,但電離本領很大的α粒子侵入人體后,將導致嚴重傷害。
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細胞組織的傷害作用,主要是阻礙和傷害細胞活動機能及導致細胞死亡。電離輻射對人體傷害程度與照射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傷害越重。但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器官,具有對放射性敏感性的差異,這種個體差異,通常在受到2.58×10-2C/kg以下的照射時表現明顯,大部分人員可發生輕度放射病,個別無反應,而少數可表現為中度損傷。對于敏感性大的器官,如眼睛、肝、脾、淋巴細胞、骨髓等,甚至在皮膚沒有受傷害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其造成嚴重損傷。
人體長期反復受到允許劑量照射也能使人體細胞改變機能,發生白細胞過多、眼球晶體混濁、皮膚干燥、毛發脫落和內分泌失調等。
較高劑量能造成出血、貧血和白血球減少、胃腸道潰瘍、皮膚壞死和潰瘍。
在極高劑量的放射線作用下,能夠造成三種類型的放射傷害。
第一種是對中樞神經和大腦系統造成的傷害。主要表現為虛弱、倦怠、嗜睡、昏迷、震顫、痙攣,可在2天內死亡。
第二種傷害是胃腸傷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虛弱和虛脫,癥狀消失后可能出現急性昏迷,通常在2周內死亡。
第三種是造血系統的傷害。惡心、嘔吐、腹瀉,但很快好轉,約2~3周之后,出現脫發、經常性流鼻血,再出現腹瀉,而造成極度憔悴,通常在2~6周后死亡。
1 通常人們受到輻射的放射源
人類生活在一個受天然輻射的環境之中,一些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因素,它們通過空氣、飲水及復雜的食物鏈等多種途經進入人體或者以外輻射的方式,危害人類的健康。
2 自然本底照射
人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不從事放射性作業,也不能完全避免放射性輻射,自然本底照射的來源主要有:(1)宇宙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2)大地放射性物質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2.58×10-5C/kg;(3)人體內放射性物質。如C14,N16,P32,H3等的射線,每人每年約接受9.03×10-6C/kg。以上三個方面就是自然本底照射的基本組成,總劑量約為每人每年4.39×10-5C/kg。
3 最大允許劑量
國際規定的最大允許劑量的標準是:在人的一生中,即使長期地受這種劑量的照射,也不會發生任何可覺察的傷害。我國1974年頒發的《輻射防護規定》中,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見表1。
表1 內外照射的最大允許劑量 單位:Sv/a
受照射的部位
職業放射性工作人員年最大允許劑量當量①
放射性工作場所相鄰及附近地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年限允許劑量②
分類
器官名稱
第一類
全身、性腺、紅骨髓、眼晶體
5.0×10-2
5.0×10-3
防止粉塵超標的主要措施
清潔生產是預防職業危害的重要對策
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手傳振動)
職業病危害告知(一氧化碳)
職業病危害告知(高溫)
職業病危害告知(當心弧光)
職業病危害告知(有害氣體中毒)
職業危害告知牌(電焊煙塵)
作業環境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危害
工頻電場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電焊作業的危害因素
振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和控制
石棉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