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影響振動對機體作用的因素
1、振動本身的特性
(1)振動頻率?? 振動頻率對人體的影響起重要作用。1~1000Hz的振動給人以振動覺感受。低頻率(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動,當全身受振時主要作用于前庭、內臟器官,由于共振作用個別器官系統可能受更嚴重的損害;當局部受振時骨關節和局部肌肉組織受損較明顯。高頻率(40~300Hz)振動對末梢循環和神經功能損害明顯。
(2)振幅?? 在一定頻率下,振幅越大,對機體的影響越大。大振幅、低頻率的振動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內臟位移。高頻率、低振幅的振動主要對組織內的神經末梢起作用。
(3)加速度?? 振動的加速度越大,振動性白指的發生率越高,從接觸振動至出現白指的時間越短。
2、接振時間
接振時間可用接振工齡和每個工作日純接振時間(一般以小時計)表示,工作日內接振時間和工齡越長,振動性白指的檢出率越高,病情也越嚴重。
3、體位和操作方式
人體對振動的敏感程度與體位有關。對全身振動而言,立位時對垂直振動敏感,臥位時對水平振動敏感。有的振動作業存在強制體位,如操作時胸、腹部和下肢緊緊貼靠振動物體,緊張的肢體可降低身體自然緩沖振動傳導的作用,故受振動的影響大。操作時,手掌把持工具過緊,由于靜力緊張使血管受壓,血液循環不暢,促使局部振動病的發生。
4、環境溫度和噪聲
世界上的大多數局部振動病患者均來自較為寒冷的國家或地區,認為寒冷是促使局部振動病發病的致病條件。全身和局部受冷可誘發白指發作。振動工具發出的振動往往同時伴有噪聲,噪聲除了對聽覺系統影響外,還可通過神經系統特別是自主神經系統,促使局部振動病的發生。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工具的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可影響人體作業負荷以及靜力緊張程度。
(六)防護措施
1.控制振動源:改革工藝過程,采取技術革新,通過減振、隔振措施,減少或消除振動源的振動,是預防振動職業危害的根本措施。如,采取液壓、焊接、粘接的新工藝代替風動工具鉚接工藝;采用水力清砂、水爆清砂、化學清砂等工藝代替風鏟清砂;設計自動、半自動的操作裝置,減少手部和肢體直接接觸振動的機會;工具的金屬部件改用塑料或橡膠,減少因撞擊而產生的振動;采取減陣材料降低交通工具、作業平臺等大型設備的振動。
2.限制作業時間和振動強度:通過研制和實施振動作業的衛生標準,限制接觸振動強度和時間,可以有效地保護作業者的身體健康,是預防振動危害的重要措施。
3.改善作業環境,加強個人防護:加強作業過程中或作業環境的防寒、保溫措施,特別是在北方寒冷季節的室外作業,需必要的防寒和保暖設施。振動工具手柄溫度如能保持在40℃,對預防振動性白指的發生和發作具有較好的效果。控制作業環境中的噪聲、毒物和氣濕等,對預防振動職業危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合理配備和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振手套、減振座椅等,能夠減輕振動的危害。
4.加強健康監護:按規定進行上崗前和在崗期間健康檢查,及時發現禁忌癥,對患病個體及時處理,是控制職業危害的必要補充。
5.加強職業衛生安全教育,提高勞動者職業衛生安全意識:加強職業衛生安全教育,提高勞動者職業衛生安全意識是增強其自我防護意識的重要措施
6.加強職業衛生安全管理,確保以上措施得到落實。
防止粉塵超標的主要措施
清潔生產是預防職業危害的重要對策
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手傳振動)
職業病危害告知(一氧化碳)
職業病危害告知(高溫)
職業病危害告知(當心弧光)
職業病危害告知(有害氣體中毒)
職業危害告知牌(電焊煙塵)
作業環境危險危害因素辨識
高氣溫和熱輻射的危害
工頻電場的危害及防護措施
電焊作業的危害因素
振動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非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及其防護措施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辨識和控制
石棉的危害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