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促進土地整治向國土綜合整治方向轉型,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思想,以調整空間結構優化國土空間功能,以生態系統修復打造美麗生態國土,以高效利用資源提升國土空間質量,以建設整治修復制度鞏固國土根基。
關鍵詞: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
引言
針對全球變化影響下的國土空間和生態系統,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是中國在新時代的積極響應,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的轉型和提升成為必然要求。在介紹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國土空間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要求決定了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的轉型。從工作理念、理論基礎、技術體系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分析了當前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體綜合理念滯后、理論基礎體系欠缺、技術支撐相對薄弱、體制機制不盡完善等方面。
1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系統改變使得人類經濟得到實質性進展,但付出了生態系統諸多服務功能退化的代價,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區域生態問題突出。如果沒有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人類每年需用33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補償損失,這足以說明生態系統價值。國土綜合整治是通過綜合性措施規范設定區域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活動,確保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現階段各方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解存在差異,生態文明主要指人類經過原始社會、工業文明發展后,對自然與人類發展關系有了全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期發展理念的體現,以全新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發展的關系。國土綜合整治是對人類土地關系進行協調,按照客觀需求及技術水平提升與實際資源情況,統籌安排人地關系,發達國家考慮到國土綜合整治,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方式。
2當前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存在不足
2.1整體綜合理念滯后
國土空間是國土各組分之間、生物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統,需要用整體觀和系統觀對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進行統籌。在目前實踐中,相關工作往往分散在多個部門開展,未充分考慮整治修復對象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有的以項目拼湊,導致生態修復碎片化現象突出,對維護關鍵區域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緩解生態環境脆弱程度效果不明顯,甚至造成邊修復邊破壞的后果。同時,已有的整治修復工程實施中,存在著重工程布局施工、輕生態系統恢復分析評價的傾向,未能科學合理地安排“保護”和“自然恢復”“輔助恢復”或“修復重建”的措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仍需加強。
2.2理論基礎體系欠缺
當前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概念體系仍不統一,相關概念如土地整理、土地(國土)整治、土地(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生態重建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多是借鑒和利用傳統的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相關理論內容,理論基礎不完善并長期滯后于實踐需求,尤其是先進的生態系統恢復理論缺乏。近年來,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Solution,NBS)越來越被認為能有效地用于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生態系統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中。
2.3技術支撐相對薄弱
目前開展的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監測評價,相關技術能力建設缺乏。例如有研究表明,中國正在開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存在過度關注施工進度和資金使用率等簡單的整體工程指標的現象,忽略了體現工程本質目的的生態系統及其恢復狀況的評價。在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下,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中亟需的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尚不完善;蘊含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安全格局、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生態系統服務協同權衡優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整治修復的規劃政策動態仿真系統等建設也存在欠缺。
從技術上來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沒能充分應用3S、物聯網等技術裝備,缺少長期科學的地面監測,另一方面是沒能基于監測數據研發出科學合理的技術標準。
2.4體制機制不盡完善
從理論邏輯層面上看,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是對人與國土關系的調整,是對國土資源及其利用進行重新組織和優化的過程。但是中國現有的條塊化管理體制,包括中央和地方需求、各部門利益的不同、目標導向和技術規范的差異,以及公眾參與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的生態系統綜合管理體系存在滯后和缺位的現象,尤其容易造成人為割裂生態要素之間有機聯系的后果,不利于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修復。生態系統管理強調從單要素管理向多要素綜合管控轉變,從行政區域向自然流域的轉變,制定適應性的整治修復策略,將人類社會納入生態系統的協調管理,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
3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重點
3.1以空間結構調整優化國土空間功能
針對國土空間不合理利用與生態空間的矛盾,以結構調整發揮國土空間作用。主要包括化解國土空間結構布局矛盾,調配國土空間結構要素比配,確定整治規劃,明確整治目標,調配非自然要素比重,調整區域范圍內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處置棚戶區、低效工業用地,優化國土空間功能,滿足人們對生態生活環境的需求。
3.2以資源高效利用提升國土空間質量
針對耕地、礦山等自然與非自然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問題,在城市化地區處置閑置建設用地,整治改造農村地區危舊房,提升農村建設生態區域空間利用率。調整破碎田塊,整治貧瘠耕地、澇洼等生態脆弱性低等耕地。在礦山資源開發集中區復墾,利用礦山廢棄地還綠還林。調整海陸連接區的土地利用結構,利用碼頭港口等閑置地。
3.3以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生態國土
針對輕微受損自然生態系統,通過封山育林發揮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力,對區域范圍內嚴重退化的生態系統,包括水流、灘涂等自然資源系統,進行生態系統修復,生態系統修復分為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重現、生物多樣化重組。地貌重塑包括地面沉降與塌陷防治,侵蝕溝渠治理及水源涵養區江湖連通。針對污染土壤、沙土化等生態脆弱性土地整治,通過生物技術種植林草拓展綠地面積,種植防護林防止風沙侵蝕。修復植被生態系統。改善景觀,打造美麗鄉村、綠色礦山的景觀格局。改善生態系統地貌地質、景觀植被,打造適應生物生存的棲息地。
3.4以政治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建設
筑造國土根基,以國土整治規劃為引領,以整理修復為手段。多元融合資金融入保障制度,整合涉農資金,統籌協調組織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門統一領導治理協調機構,建立項目進展臺賬,創新監管機制。建設生態補償制度,對個人或組織在整治修復項目中的正外部性進行價值補償。建立整治修復績效考評制度,以整治修復成效指標體系為基礎,衡量整治修復效益。
結語
國國土空間先天脆弱性及新型城鎮化的戰略目標,倒逼中國必須實施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保護,多學科交叉融合,多部門協同管理成為國土資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保護應按照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實施自然資源統一設置、分區管控,健全用途管制,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科學布局國土空間生產生態空間。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
美國場地土壤污染防治技術體系概述
大型污染場地修復過程中的問題探討與…
2020年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現狀與發…
場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質界面過…
農田土壤中降低重金屬污染的修復策略
抽提技術修復柴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案…
礦山生態修復的利益相關者分析及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