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 目 | 序號 | 常見的安全隱患(風險) | 風險控制消減措施 | 控制級別 |
一、周圍環境影響 | 1 | 重大事故傷害區域超出加油站,可能波及周邊地區 | 擴大加油站建設面積,保證重大危險源安全距離 | A |
2 | 事故傷害區域內有居民住宅、生產單位、機關團體、公共場所、交通要道及其他重要公共建筑 | 按照規定建設防火區或隔離墻 | A | |
3 | 火災爆炸危險區域范圍內有火源 | 應采取防火墻隔離、安全間距等專門的安全技術措施 | A | |
4 | 火災爆炸危險區域內有輸配電裝置 | 應采取防火墻隔離、安全間距等專門的安全技術措施 | A | |
5 | 火災爆炸危險區域內有其他的易燃、易爆危險源 | 應采取防火墻隔離、安全間距等專門的安全技術措施 | A | |
6 | 一級加油站在城市建成區內 | 應予以搬遷 | A | |
7 | 城市建成區內的加油站建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附近 | 應予以搬遷 | A | |
二、油罐設備 | 8 | 油罐屬于非標準罐,材質不合格,鋼板厚度不夠 | 應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鋼制油罐 | A |
9 | 油罐未經過水壓試驗 | 應經過水壓試驗 | A | |
10 | 油罐外表面防腐絕緣保護層缺乏或不合格 | 應采用規定級別的防腐絕緣保護層 | A | |
11 | 油罐埋地頂部覆土和四周回填沙土厚度不合格 | 頂部覆土厚度不應小于0.5 m,周圍充填沙土厚度不應小于0.3 m | A | |
12 | 油罐頂部采用混凝土或預制板覆蓋 | 應采用砂質土覆蓋 | A | |
13 | 油罐埋設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內 | 禁止設在室內或地下室內 | A | |
14 | 油罐量油孔未設帶鎖的量油帽 | 應設帶鎖的量油帽 | A | |
15 | 一二級加油站的油罐不帶高液位報警功能的液位計 | 宜帶高液位報警功能的液位計 | B | |
16 | 油罐與有關建筑物、設施安全距離不夠 | 應嚴格按規定留夠安全距離 | A | |
三、工藝系統 | 17 | 油罐車卸油未采用密閉卸油方式 | 應采用密閉卸油方式 | A |
18 | 汽油罐車卸油未采用卸油油氣回收系統 | 宜采用卸油油氣回收系統 | B | |
19 | 采用卸油油氣回收系統時,油罐車油氣回收管道接口未裝設手動閥門;密閉卸油管道的操作接口處未設快速接頭及悶蓋;未在站內油氣回收管道接口前設手動閥門;卸油管道接口、油氣回收管道接口未設在地面以上;油罐未設帶有高液位報警功能的液位計。 | 油罐車油氣回收管道接口應裝設手動閥門;密閉卸油管道的操作接口處應設快速接頭及悶蓋;應在站內油氣回收管道接口前設手動閥門;卸油管道接口、油氣回收管道接口應設在地面以上;油罐應設帶有高液位報警功能的液位計。 | B | |
20 | 加油機設在室內 | 不應設在室內 | A | |
21 | 未采用油罐裝設潛油泵的一泵供多機(槍)的配套工藝 | 宜采用油罐裝設潛油泵的一泵供多機(槍)的配套工藝 | B | |
22 | 固定工藝管道未采用無縫鋼管 | 宜采用無縫鋼管 | B | |
23 | 工藝管道未埋地敷設 | 應埋地敷設 | A | |
24 | 油品管道與管溝、電纜溝和排水溝相交叉時,未采取相應的防滲漏措施 | 應采取相應的防滲漏措施 | A | |
25 | 油罐通氣管高出地面不足4m;沿建筑物的墻(柱)向上敷設的通氣管管口,高出建筑物的頂面不足1.5 m;通氣管管口未安裝阻火器。 | 油罐通氣管應高出地面4m及以上;沿建筑物的墻(柱)向上敷設的通氣管管口,高出建筑物的頂面1.5 m及以上;通氣管管口應安裝阻火器。 | A | |
26 | 采用卸油油氣和加油油氣回收系統,汽油通氣管管口未安裝機械呼吸閥。 | 汽油通氣管管口應安裝機械呼吸閥 | A | |
四、電氣裝置 | 27 | 一二級加油站未設事故照明 | 應設事故照明 | A |
28 | 小型內燃發電機組排煙管口未安裝阻火器 | 管口應安裝阻火器 | A | |
29 | 電力線路未采用電纜并直埋敷設 | 宜采用電纜并直埋敷設 | B | |
30 | 爆炸危險區域電氣設備等失爆 | 電氣設備應選用dⅡAT3隔爆型電氣設備 | A | |
31 | 油罐防雷接地只有1處 | 應不少于2處 | A | |
32 | 埋地油罐與露出地面的工藝管道相互未做電氣連接并接地 | 相互應做電氣連接并接地 | A | |
33 | 地上或管溝敷設的油品管道始、末端和分支處未設防靜電和防感應雷的聯合接地裝置 | 應設防靜電和防感應雷的聯合接地裝置 | A | |
34 | 汽油罐車時用的防靜電接地裝置未設置能檢測跨接線及監視接地裝置狀態的靜電接地儀 | 宜設置能檢測跨接線及監視接地裝置狀態的靜電接地儀 | B | |
35 | 在爆炸區域內油品管道上的法蘭、膠管兩端等連接處未用金屬線跨接 | 應用金屬線跨接 | A | |
36 | 加油加氣合建站未設置可燃氣體檢測報警系統 | 應設置可燃氣體檢測報警系統 | A | |
五、人員可靠性 | 37 | 加油人員聘用臨時工 | 應聘用熟練的并具備相應技術技能和上崗資格人員 | A |
38 | 缺乏加油站安全技術技能 | 應加強加崗位安全技術技能 | B | |
39 | 應急訓練和演練不足 | 應定期和不定期進行應急訓練和演練 | B | |
40 | 人員超負荷 | 應合理定員定崗 | B | |
六、安全管理 | 41 | 安全生產責任制不健全不落實 | 應建立健全各級各部門各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 A |
42 | 安全生產教育制度不健全不落實 | 應建立健全新工人上崗前、特殊工種、復工、全員等安全教育制度 | B | |
43 | 未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和落實安全投入資金 | 應與生產、技術、財務計劃同時編制安全技術措施計劃,提取安技措施費用 | A | |
44 | 安全生產檢查不落實 | 應定期、不定期的有針對性的進行安全檢查 | A | |
45 | 未形成系統的可操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體系 | 應按照崗位、工種、危險作業、重大危險源、要害部位等制定操作規程規范,形成一整套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 A | |
46 | 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及人員未按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到位 | 應建立安全生產領導機構、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人、專職安全管理人員應具備國家規定的任職資格 | A | |
47 | 事故統計分析制度不健全 | 應形成未遂、已經發生的事故的系統完整的紀錄和調查分析報告、年度月度事故統計 | B | |
48 | 危險源評估和整改未按規定進行 | 應按規定定期進行安全評價、建立危險源分級管理制度,及時整改事故隱患 | A | |
49 | 應急計劃和措施未按照有關規定健全落實 | 應設立應急指揮和組織機構,有場內應急計劃、事故應急處理程序和措施,有場外應急計劃和向外報警程序,有安全裝置、報警裝置、疏散口、避難場所位置圖,安全進出口路線暢通,急救設備符合要求,通訊系統與報警系統可靠,與應急服務機構建立聯系,每年進行一次事故應急訓練和演習 | A | |
50 | 消防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設施未按照規定落實 | 有防火領導機構和各級防火責任制,有專職或兼職防火安全人員,并按規定時間路線巡邏,有健全的三級火災隱患管理制度并建立了隱患整改臺賬,防火區設有防火安全標志,有重點防火部位分布圖、滅火計劃平面圖,消防設施符合消防安全規定,消防用水、干粉等滅火劑充足,火災通訊系統完備可靠,每年進行一次消防演習 | A |
常壓精餾塔冷卻器出氣溫度高的原因分…
濕法磷酸萃取尾氣中氟硅資源回收利用…
淺析二氧化碳壓縮系統的節能降耗
碎煤加壓氣化廢水的處理工藝及技術進展
水煤氣變換工段汽提塔腐蝕的原因分析…
水煤漿氣化工藝中的問題與改進
淺談脫氫催化劑的使用
濕法磷酸裝置綜合罐區雨水收集外排措施
長輸燃氣管道的安全保護距離
危險化學品安全措施和應急處置
加油站重大危險源分級管理與風險控制…
天然氣管道安全置換方法的探討
淺談加油站安全管理
淺議化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
危化品生產企業安全管理方法
化工火災危險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