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轄以來安全生產取得的主要成績、經驗和啟示
直轄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定不移地實施安全發展戰略,緊緊抓住建設全國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這個重大歷史契機,以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為突破口,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政府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為抓手,以防控重特大事故為重點,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大大提升,走出了“事故高發”泥潭,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2010年躍居安全生產綜合考評全國第一,2011年繼續保持全國先進。
(一)主要成績
1. 直轄十五年,安全事故“先升后降、趨于穩定”:
--2011年與直轄前的1996年相比:事故死亡人數由2839人下降為1656人,減少死亡1183人,下降41.7%;較大事故由96起減少為40起,減少56起,下降58.3%;重特大事故由23起減少為1起,減少22起,下降95.7%。
--“十一五”期間與“十五”期間相比:年均死亡人數由2916人下降為2146人,年均減少770人,下降2
。
明確“一把手”負責制、“一崗雙責”和屬地管理責任制,對各級主要負責人、分管專項工作負責人和分管安全負責人的職責具體量化,規定了3種責任追究、9種行政問責和被行政問責的5種情形。同時明確不予追究的免責情形,實事求是追責、問責、免責。
3. 轉變監管方式,推動主體責任落實。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始終是安全工作的著力點和關鍵所在。一是創新舉措抓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深入開展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行動,對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進行實化、細化、量化,實行1000分制評估打分,依結果確定a、b、c、d四級,a級抓鞏固、b級抓提升、c級抓整改、d級抓督辦。通過企業申報、評估定級,實施分級監管,強化激勵約束,使企業真正重視安全生產。目前,已完成全市12個行業領域第一、二批2萬余戶企業的級別評定工作。二是堅持不懈抓安全標準化。從2008年至今,按照“一年打好基礎、兩年初步完善、三年基本規范、五年全面達標”要求,深入開展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實現持續達標、動態達標。全市高危行業企業80%以上已通過標準化驗收。三是大力推進安全生產“四大行動”,有效防范各類事故發生。持續深化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執法行動,一般隱患即查即治,重大安全隱患實施市、區縣、鄉鎮三級掛牌督辦,重大危險源實施“一對一”監管。四是率先在全國開發“重慶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全市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管理系統”、“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管理系統”、“安監系統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營運駕駛人安全評價信息系統”等,加快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實施科學監管、效能監管和智慧監管。
4. 提升監管能力,夯實安全基層基礎。從2009年開始,市政府做出了連續4年抓基層基礎建設的決定,著力提升安全監管能力。一是在機構隊伍建設方面。所有區縣均設立安監局、執法大隊和應急救援中心,所有鄉鎮設立安監辦,重點鄉鎮設立安全監察執法中隊,部分村居建立安監站,配備安全專干,全市安監人員達7088名,平均每個區縣安監局29.4人,每個鄉鎮安監辦6.8人,安監人員配備數每萬人比2.16,是全國1.34平均水平的1.6倍。同時,在重點行業設立安監機構,按市級5-7人、區縣3-5人配備專人,新增安監機構151個、編制2046 個。二是在監管裝備配備方面。制定了《安全監管裝備配備三年實施方案》,投入3.8億元為區縣、鄉鎮配齊綜合安全監管車輛、服裝、檢測檢驗設備。新建市安全應急救援指揮大樓和19個區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投入2.4億元為11個重點行業的市、區縣監管部門分別配備不少于20萬元的安全監管裝備。三是在隊伍素質提升方面。探索實施安監人員職業化改革試點和“安全監察官”制度,推行高危企業廠長專業化、班組長資格化、員工職業化。充分發揮科研院校作用,形成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體系。同時,從嚴治安與“從優待安”并舉,建立對安監干部的人文關懷制度,落實平均每月200-800元安監崗位津貼、每次(天)50-80元的下井加班補助。四是在安全資金投入方面。建立以企業投入為主,政府投入引導,金融、保險等社會資金參與的投融資體系。設立安全專項資金,2011年市級為4500萬元,逐年遞增500萬元;區縣以300-500萬元為基數,鄉鎮以10-20萬元為基數,逐年遞增10%。2011年全市累計安全資金投入達160億元以上,企業安全費用提取使用達90億元以上。
5. 實施治本舉措,提升安全保障能力。2008年以來,市政府堅持標本兼治,運用先進科技實施安全治本。一是針對薄弱環節,大規模、持續性增加投入,在較大范圍內徹底解決了一批安全生產源頭性、基礎性問題。道路交通投資20多億元,國省道6米以上高路堤和危險路段安裝防護欄1萬余公里;2萬余輛營運車輛安裝gps監控設備。水上交通建成長江干線客渡船gps監控系統,改造短途客船411艘,改造危橋150座。全市742個煤礦中,618個礦井建成“五大系統”,118個礦井建成緊急避險系統,瓦斯聯網監控面達100%。非煤地下礦山機械通風率、露天礦山機械鏟裝率均達100%。重點建筑工地100%實現現場電子監控;危化品推行集散控制、安全連鎖系統和阻隔防爆技術,改造加油站84座;6100余家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四個能力”建設達標,其中a、b單位90%以上;特種設備cng氣瓶電子標簽系統封閉運行,安裝電梯遠程監控系統1.3萬臺,改造老舊電梯854臺。二是淘汰落后安全產能,促產業調優升級,投入18.7億元整頓關閉高危行業領域的“四小企業”,一次性關閉小煤礦303家、非煤小礦山638家、小危化52家、小煙花爆竹10家。實施安全搬遷,化工企業進園入區,累計投資681億元完成113戶企業,實現搬遷搬大、搬強、搬安全、搬環保。三是累計投資42億元組建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和物資儲備基地,市級層面組建了“1+8+12”的綜合救援隊伍,各區縣組建了綜合救援支隊,鄉鎮(街道)及村居也因地制宜組建了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并配備了必需的應急裝備設施。應急預案實現簡明化、圖表化、程序化。四是積極推進產業調查,制定產業標準,構建投融資服務體系,通過政府搭臺、市場運作,打造全新安全產業化模式。目前,我市已編制安全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啟動安全產業園區和安全產業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培訓實訓三大基地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成集生產制造、交易物流、技術研發、培訓演練、信息集成“五位一體”的產業基地,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真正改變安全只投入、沒產出、無效益的觀念。
(三)重要啟示
近幾年,我市安全生產工作有以下六點啟示值得充分記取:
1. 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是建設安全保障型城市的首要前提。安全發展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內涵,沒有安全發展,就沒有科學發展。科學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目的是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安全是第一責任。城市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是各種生產經營建設活動的集聚地,也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來講,安全發展不是戰略選擇而是戰略必須。只有把安全發展擺到戰略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才能統領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真正地把安全擺到第一和首要位置。
2. 堅持黨政齊抓、協同配合,是建設安全保障型城市的根本保證。黨委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是我市在建設安全保障型城市進程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執政黨擁有調動、配置、指揮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各種資源的所有能力。黨委重視,就是全面重視。安全生產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單靠一個部門,難以有效推動全局,必須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黨政齊抓,把人、財、物向安全生產傾斜,政策措施向安全生產傾注,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嚴格考核,才能推動全社會貫徹黨的方針政策,重視安全生產,支持安全生產,實現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目標。
3. 堅持明確職責、嚴格考核,是建設安全保障型城市的重要保障。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其最根本的涵義就是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承擔義務。市委市政府針對安全責任的普遍性和社會性、重要性、強制性、可量化性和可追究性,把安全責任量化分解到黨委政府、工青婦、社團組織、企業及社會各個方面,形成嚴密的安全責任體系。
煤礦礦井水患調查報告
應急預案應急資源調查報告
水處理環境應急預案環境應急資源調查…
某危化公司應急資源調查報告
關于完善我區公益性渡口管理的調研報告
安全生產自查報告
城市信用社信息安全建設調研
關于推動湖南桂陽縣有色金屬工業固體…
安全生產工作調研報告
消防安全意識調查報告
關于大學生道路交通安全意識的調查報告
鐵路安全工作思路調研報告
校園安全的調查報告
學校安全形勢分析報告
“人機料法環”與安全工作的分析報告
關于交通安全的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