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文明發
展中積淀了很多養生理論,其中最重
要的一條即是按“天人合一”的觀點
來順應天時,長生久視。根據秋季的
特點,要在飲食、起居、保健等多個
方面都要做好相應工作,要根據天時
特點,精心調理,以適應天氣的變化,
借助多方面的養生調理辦法,在諸多
方面取眾法之長,綜合調理。本文從
秋季的天時特點入手,從養生的各角
度進行闡述,提出了秋季養生的正確
觀念。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積淀留下了
極為豐富的養生學理論,特別是中國醫
學的養生方法更是豐富,最重要的原則
之一即是順應天時,養生有道。人要根
據春夏秋冬的變化來做調整,順應天時
的養生。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春應
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
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即說明了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特點,
人的身體要根據季節的變化做適應的性
的調整,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保持
機體的平衡?!豆茏印吩疲骸扒镎哧帤?/p>
始下,故萬物收”。所謂秋即是民間常
說的秋收冬藏,句中“收”字包含了兩
層含義:一是指金秋時節,正是果實成熟收獲的季節;二是指秋季時萬花凋零。氣候特點表現為溫度仍然較高,但白露之后,秋風瑟瑟,早晚溫差較大,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萬物會隨之凋零,秋季要注意保養陽氣,在飲食、起居、保健等方面多加注意,要順應季節變化,注重養生。
重飲食調養,飲食少辛增酸秋季飲食調養人們要按照《內經》“秋冬養陰”的原理來調節飲食,如銀耳、甘蔗、燕窩、阿膠、梨、芝麻、藕、烏骨雞、蜂蜜等食品都會讓滋陰潤燥,對于適應天氣變化有較大的幫助。如常感到腹脹、腹瀉,則應調節脾胃,起到滋陰降燥的作用。秋應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如果人的勞動量大,要特別注意補充營養,恢復體力。一定要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如蘋果、石榴、葡萄、柚子、山楂、西紅柿等。
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顏色對應五臟。因此,秋季多吃白色食物可以有潤肺的作用。如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蓮子等食物。對于肥胖者,可以吃一些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如魚、豆腐、茭白等,這些食品對食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脾胃虛寒的人應多吃白菜和蘿卜。在秋季,要多飲水避免秋燥,食物如山藥、蓮子、百合等。枸杞子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胡蘿卜粥可以預防眩暈。
起居有度適秋涼
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
夏天熱浪逐漸消退,秋高氣爽干燥。
要根據秋天節氣的特點,順應天時,保持生機和活力。人們應較早入睡,秋天到來后,人們要保持精神上的舒緩,平心靜氣,不急不躁,要保持冷靜。
為了適應秋氣的蒸氣,要調養好氣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不僅能恢復體力和精力,而且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睡眠時間應在7 到8 個小時,睡眠不足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要打好基礎,早睡早起,調節好身體。
午夜23 點到第二天早上1 點,是最值的排毒時間,要在午夜至凌晨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之前睡覺。睡覺的時候頭應該是向西。頭應該是東部,秋冬季的頭應該是對西方和臥,以合“養陽春夏,秋冬養陰”的原則。進入深秋以后,天氣多變,即使在同一地區會出現一天中氣候多變的情況。因此,要根據天氣變化,睡覺時要注意保護胸部和背,避免著涼。秋天是從夏季到冬季的過渡,要注意保暖,寒冷的天氣逐漸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
加強保健
經絡養生保臟腑功能平衡具體方法是:將腳放到溫水中浸泡大約9M 的樣子,按太淵穴、膻中穴各36 次,做6 次深呼吸、6 次漱津吞咽。
壓揉承漿穴防秋燥
承漿穴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即可感覺口腔內會涌出分泌液。特別是針對于一些糖尿病病人,其病理特點是經常
會感到口渴,大量飲水,采用此方法,按壓此穴10 余次,糖尿病的口渴癥狀會消失,而且不會時常感到口渴而大量飲水,通過按壓產生的分泌液能讓老年人適應天氣變化,面色紅潤。
結論
順時養生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延伸,中醫藥學逐漸走向世界,要服從陰陽的消長,根據自然界氣候變化調養,讓心靈和身體不斷的適應節氣的變化而調整,不斷追求自我完善,避免疾病,益壽延年。秋天到要根據天氣變化的特點,要在飲食、起居、保健等多個方面都要做好相應工作,精心調理,綜合調節,適應天氣的變化,達到抵御疾病和延年益壽的目的。
秋季養生飲食、起居、保健一個不能少
必須了解“消毒”與“滅菌”的區別
滅蠅燈常見問題匯總
預防春季高發病
高溫黃色預警“秋老虎”發威如何應對…
公筷行動,等你加入!
餐廳恢復營業!外出就餐該如何防護?
保溫杯里千萬不能放這些
洗潔精有毒嗎 洗潔精洗碗會危害健康嗎
秋季安全防范小常識
運動健康小知識
冬季四防安全健康知識
打電話的安全姿勢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
秋冬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辦公室健康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