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工程建設領域,安全管理是貫穿項目規劃、施工到竣工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命題。工程結束后的技術總結作為安全管理體系的關鍵閉環環節,不僅是對過往實踐經驗的深度挖掘與系統梳理,更是為未來安全管理策略迭代升級提供精準指引的重要依據。通過科學、全面的技術總結,企業能夠前瞻性地識別潛在安全風險、精細化改進管理流程、多維度提升人員安全素養,從而逐步邁向“零事故” 的安全管理終極目標。本文將從系統性風險防控、管理流程優化、人員能力提升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技術總結對安全管理的核心意義,并結合典型工程案例闡釋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二、技術總結對安全管理的核心意義
(一)系統性風險識別與預防
1.事故回溯分析
技術總結通過對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事故、險兆事件及隱患整改情況進行全流程、多視角的復盤,精準定位安全管理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例如,在某地鐵建設項目中,基坑坍塌事故發生后,通過詳細的技術總結發現,支護結構監測頻率不足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該項目原本監測頻次為每周1 次,無法及時捕捉基坑變形的動態變化。基于此,后續項目果斷將監測頻次提升至每日 1 次,并引入自動化監測系統,實時傳輸數據,實現了對基坑安全狀態的動態預警,有效降低了同類事故的發生概率。
在高空作業場景中,通過對大量高空墜落事故的統計分析顯示,安全繩使用不規范的情況占比高達65%。某建筑企業針對這一問題,強制推行 “雙鉤交替保護” 措施,要求作業人員在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至少一個安全鉤與牢固結構連接,極大提升了高空作業的安全性。
2.風險數據庫構建
將歷史項目中積累的風險點、對應的應對措施以及處置效果等信息,系統錄入數據庫,構建起可視化的“風險圖譜”。某央企憑借對 100 個項目安全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建立了 “基坑工程 20 大高風險工況”清單,該清單涵蓋了不同地質條件、施工工藝下的風險場景及針對性防控措施。后續新項目在參考該清單后,通過提前預判風險并采取預防措施,事故率顯著下降 40%,充分展現了風險數據庫在風險預控中的強大效能。
(二)管理流程優化與標準化
1.制度缺陷修正
技術總結能夠敏銳地暴露出安全管理制度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的漏洞與不足。以某橋梁工程為例,在項目總結階段發現,分包單位的安全交底工作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問題,交底內容缺乏針對性,且未對交底效果進行有效評估。針對這一問題,企業創新推行“交底 + 實操考核”雙驗證模式,要求分包單位在完成書面交底后,必須組織作業人員進行實操演練,并通過考核檢驗其對安全操作要點的掌握程度,確保安全交底真正落到實處。
對于夜間施工事故頻發的項目,經技術總結分析發現,現場管理力量薄弱、責任不明確是主要原因。為此,企業及時增設“雙值班領導”制度,由項目經理和安全總監同時值班,加強夜間施工的現場巡查與協調指揮,有效遏制了夜間事故的高發態勢。
2.標準化作業程序(SOP)升級
通過對項目實踐中的最佳安全管理經驗進行提煉與總結,能夠形成可廣泛復用的標準化作業程序。某石化項目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動火作業 1234 法則”,即 1 張許可證(嚴格動火作業審批)、2 次檢查(作業前、作業中安全檢查)、3 類防護(防火、防爆、防毒防護措施)、4 級審批(班組、車間、安全部門、主管領導審批)。該法則以其科學性和實用性,被集團全面推廣,成為行業內動火作業安全管理的典范。
(三)人員安全意識與能力提升
1.案例教學資源庫
將工程建設中的事故案例、成功避險經驗進行數字化、可視化處理,轉化為生動直觀的培訓素材。某隧道施工項目發生塌方事故后,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制作了事故全過程的3D 模擬動畫,將其納入新員工培訓課程體系。通過對事故原因、發展過程及應急處置的詳細剖析,使新員工對隧道施工安全要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支護驗收”環節的合規率從 70% 大幅提升至 98%。
此外,企業還將“安全標兵”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隱患識別、風險防控經驗匯編成《隱患識別 200 問》,作為現場作業人員隨身攜帶的工具書,隨時隨地為其提供安全指導。
2.行為習慣養成
技術總結能夠精準揭示作業人員常見的違規行為,為針對性的行為干預提供依據。某項目在總結中發現,部分工人存在“習慣性攀爬腳手架”的危險行為,盡管多次進行安全教育,但效果不佳。為此,項目團隊在腳手架周邊增設“防攀爬語音警報器”,當檢測到人員攀爬行為時,立即發出警示語音,同時推送預警信息至管理人員手機端。通過這種技術手段與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效糾正了工人的違規行為,培養了良好的安全作業習慣。
三、技術總結的實踐方法與案例
(一)總結內容框架
| 模塊 | 關鍵要點 |
| 事故與險兆事件分析 | 原因分類(人為、設備、環境)、處置時效、改進措施 |
| 安全管理措施評估 | 防護設施有效性、應急預案可行性、監測技術精度 |
| 技術創新應用 | BIM 預警、智能安全帽、無人機巡檢等技術的實際效果 |
| 人員行為統計 | 違規類型TOP3、安全培訓參與率、應急演練達標率 |
(二)典型企業案例
案例1:中建八局某超高層項目
在該超高層項目玻璃幕墻安裝階段,通過技術總結發現,傳統防護措施對高空墜物風險的防控能力不足,存在較大安全隱患。項目團隊聯合科研機構,研發出“磁吸式防墜網”,該防墜網利用磁力吸附原理,能夠快速、牢固地安裝在建筑結構表面,有效攔截高空墜落物。該創新成果不僅獲得國家專利,還在全行業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超高層建筑幕墻施工的安全性。
案例2: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工程作為世界級跨海工程,施工環境復雜,安全風險極高。項目團隊在工程結束后,對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管理經驗進行深度總結,建立了“深海作業 16 項安全禁忌”清單。該清單涵蓋了沉管對接、水下焊接等關鍵工序的安全操作規范和禁止行為,為后續類似項目提供了寶貴的安全管理參考。在該清單的指導下,后續同類項目實現了零傷亡的優異安全業績。
案例3:某核電項目
某核電項目在技術總結過程中,針對輻射防護檢查存在的效率低、誤檢率高的問題,積極引入AI 技術,將傳統的“人工記錄”升級為“AI 實時監測”系統。該系統通過智能傳感器和圖像識別技術,能夠實時監測輻射劑量,并自動分析數據,及時發現異常情況。系統應用后,誤檢率下降 90%,大幅提升了核電項目輻射防護的精準性和可靠性。
四、技術總結的長期價值
(一)企業安全文化沉淀
持續開展技術總結工作,能夠在企業內部形成“經驗 - 總結 - 改進”的良性循環,推動安全文化從“被動合規”向“主動創安”的深層次轉變。某國企通過連續 5 年對所有工程項目進行系統的技術總結,并將優秀成果匯編成《安全管理紅寶書》,書中涵蓋了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操作規范、典型案例等內容,成為企業安全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為行業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鑒范本。
(二)經濟效益提升
1.直接效益:有效減少事故發生,降低事故賠償成本。據統計,單起重大工程事故的平均損失超過500 萬元,通過技術總結優化安全管理措施,能夠顯著降低事故發生率,直接為企業節省大量資金。
2.間接效益:隨著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事故率下降,保險機構對企業的風險評估降低,從而使企業的年度保險費用大幅減少。某企業在實施技術總結改進安全管理后,事故率下降,年度保費減少200 萬元,間接經濟效益顯著。
(三)行業進步推動
企業通過技術總結形成的優秀安全管理成果,能夠為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提供實踐依據。例如,《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中的部分條款,正是源自企業在實際項目中通過技術總結提煉出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推動了整個行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優化技術總結的建議
(一)數據驅動
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各類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事故發生的關聯因素。例如,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發現,“雨季 + 夜間施工” 場景下事故概率增加 80%。基于這一結論,企業在后續項目中可提前制定針對性的安全防護措施,實現精準防控。
(二)全員參與
建立全員參與的技術總結機制,要求班組、分包單位等項目參與方提交《安全改進建議書》,廣泛收集一線作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其納入總結報告。一線人員對現場安全風險有著最直接的感受,他們的經驗和建議能夠為技術總結提供更豐富、更真實的素材。
(三)技術賦能
借助BIM + GIS 技術,對事故場景進行三維還原和空間分析,增強技術總結的直觀性和說服力。通過可視化的模擬展示,能夠更清晰地呈現事故發生的過程和原因,便于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理解和接受,從而更好地落實改進措施。
六、結論
工程結束后的技術總結是安全管理承前啟后的關鍵環節,既是對過往項目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檢驗與總結,也是開啟未來安全管理新篇章的起點。通過系統性的復盤與總結,能夠將項目實踐中的經驗教訓轉化為企業寶貴的知識資產,實現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預防”的風險可控化、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管理精細化、從“被動安全”到“主動安全”的人員專業化轉變。
在工程建設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安全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企業應將技術總結列為項目管理的強制性環節,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安全管理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持續提升企業的本質安全水平,為行業的高質量、安全發展貢獻力量。
工程施工結束后技術總結對安全管理的…
淺析繩索防墜器在高處作業中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班組班前安全活動記錄
建筑行業安全管理現狀及改進措施研
農村自建房安全常識知多少?一張圖告…
夏季施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相關人員!進行高處作業時請注意!
送你一份建筑工地安全口訣,簡單又好記
現場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臨時用電方案
文明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保證措施
淺談我對企業安全生產的一點看法
安全監理規劃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淺談如何加強建設工程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