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職業危害防治
噪聲是指各種不同頻率和強度的聲波無規律地雜亂組合波形呈無規則變化的聲音。然而,目前廣義上的噪聲是指那均人們不需要的、使人討厭的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切聲音,都可稱為生產性噪聲或工業噪聲。主要包括機械性噪聲,流體動力性噪聲和電磁性噪聲。
噪聲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分為特異作用(對聽覺系統)和非特異作用(對其他系統和器官的作用)。人耳對噪聲有一定的適 應能力,但當噪聲的強度過大,接觸時間過長時,就會引起接觸工人聽力下降,甚至是噪聲性耳聾。此外,噪聲對接觸工人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都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人的健康。
噪聲的預防和保健措施主要包括:
1.認真執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工業企業噪聲衛生標準大都從保護聽力出發,即勞動者在該強度下反復接觸噪聲,不會對語言聽力有明顯的影響,這類標準只能保護大多數人,不包括敏感者?!豆I企業設計衛生 標準》GBZl—2002規定:工作場所操作人員每天連續接觸噪聲8h,噪聲聲級衛生限值為85dB(A)。對于操作人員每天接觸噪聲不足8h的場合,可根據實際接觸噪聲的時間,按接觸時間減半,噪聲聲級衛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則,確定其噪聲聲級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過115dB(A)。
2.控制和消除噪聲源
將噪聲源放在車間外或進行隔離,及時檢修機械,防止哥件松動引起的噪聲;采用吸聲的材料作為車間的屋頂、內壁"降低車間內的噪聲。同時,根據不同的方法控制噪聲傳播和反射,如利用消聲器消聲、將聲源封閉,阻止噪聲傳播。
3.加強宣傳教育、注意個體防護,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
個體防護主要保護聽覺器官,長時間接觸噪聲的工人應佩戴耳塞、耳罩等,耳塞、耳罩的佩戴常常使工人產生不適感,應加強技術革新,研制舒適、美觀、有效的防護用品,便于職工使用。
4.職業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檢查和定期檢查。上崗前檢查是為了獲得聽力的基礎資料,并對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及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者,禁止其參加強接觸噪聲的工作。從事噪聲作業半年內進行聽力檢查,發現有明顯聽力下降者及早調離噪聲作業,以后應堅持每年定期檢查,特別是所力檢查,觀察聽力變化,以便早期發現聽力損傷,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5.合理安排勞動和休息
為減少工人持續接觸噪聲的時間,應實行工間休息制度,經常檢測車間噪聲情況,督促、檢查預防措施執行情況及效果,鼓勵職工合理營養,積極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
振動職業病防治
振動是物體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為基準,呈往返振蕩的現象。小強度、低頻率的振動使機體神經系統和肌肉組織興奮性增高、代謝增強和活動能力增加,是一種有利的刺激;但當振動頻率增高、強度加大到一定限度時,則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病損。
局部振動引起機體的病損主要表現為:局部振動病,以末梢血管痙攣改變為主的一系列癥狀,或稱雷諾式綜合癥。全身振動是由振動源(車輛、船舶、重型振動機械)通過身體的支持部分(下肢、腰臂部)將振動傳布全身引起振動反應的振動,多為低頻率、大振幅的振動,長時間接觸可引起周圍神經和血管 功能的改變,表現為腿腳痛、下肢疲勞及感覺異常,有時,由于前庭和內臟受振動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現臉色蒼白、冷 汗、惡心、頭暈、呼吸淺表和血壓降低等現象。
為減少長期接觸振動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危害,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振動作業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衛生標準,不斷改進工藝過程,盡量減少手及身體直接接觸振動體,防止手部受冷風侵襲,因寒冷對振動有聯合作用。
2.合理安排職工的勞動和休息,制訂工間休息及定期輪換工作制度,冬季戶外作業地點設取暖休息室,根據保健水平和要求限制接振總時間。
3.對接振工人配發防振保暖手套、防寒服裝,加強上崗前及工作后的定期檢查,處理有職業禁忌證者,早期發現受振動損傷的作業人員,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及時治療振動病患者。
《關于印發〈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通…
一般有毒物品目錄(2002年版)
北京市醫療衛生機構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職業病危害評價
職業危害防治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
職業病預防控制措施
低溫作業人員冷損傷的預防和應急處置
企業如何做好職工的防寒保暖工作
勞動保護用品管理制度
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
職業危害防治措施
職業衛生法律法規
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
硫酸的危害性和預防措施
職業病危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