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進行了界定,簡單回顧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闡述了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位,對中小企業的安全生產現狀進行了總結,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并對應用安全人機工程技術促進我國安全生產,提高中小企業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水平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中小企業 安全人機工程技術 安全生產 職業安全健康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fines the standard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n China, reviews their development history , describes their location in our national economic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ir safe production status, pointed out their problems,and describes how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level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afety ergonomics technology。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afety ergonomics safe produc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
1. 中小企業簡介
我國中小企業為數眾多,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9%以上,據統計,1997年我國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中,大型企業數量占1.5%,產值占39.6%,工業增加值占43.9%,資本金合計占51.2%,產品銷售收入占42.9%,利稅總額占60.8%;與此相對應,中小企業上述各項指標分別為數量占98.5%,產值占60.4%,工業增加值占56.1%,資本金合計占53.1%,產品銷售收入占57.1%,利稅總額占39.2%。中小企業越來越受到關注,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使之成為拉動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另一部引擎越來越成為共識。
1.1. 我國中小企業概念的界定標準
我國企業規模的界定標準,建國以來歷經四次調整。五十年代,企業規模的界定主要以企業擁有的職工人數來劃分。1962年,我國企業規模的界定指標調整為按企業的固定資產價值劃分。1978年和1988年兩度發布的《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準》規定,凡產品單一的行業,能以產品生產能力劃分的按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劃分;凡產品品種繁多,難以按產品生產能力劃分的則以固定資產原值作為劃分標準,有特殊規定的除外。我們現在實施的仍然是1988年的界定標準,該標準規定:(1)凡生產產品比較單一的企業,一般以生產能力的大小作為界定參照系,例如鋼鐵聯合企業,年產鋼在100萬噸以上的為大型企業,10萬——100萬噸的為中型企業,10萬噸以下的為小型企業;煤炭開采企業,年產原煤500萬噸以上的為大型企業,200——500萬噸的為中型企業,200萬噸以下的為小型企業:汽車制造廠,年產汽車5萬輛以上的為大型企業,0.5——5萬輛的為中型企業,0.5萬輛以下的為小型企業;此外,煉油廠、手表廠、水泥廠等也都是以產品的年產量為標準進行規模界定:(2)對有些習慣以生產設備數量的多少來界定企業規模的仍按生產設備數量為參照系,例如發電廠的裝機容量在25萬千瓦以上的為大型企業,2.5——25萬千瓦的為中型企業,2.5萬千瓦以下的為小型企業:棉紡織廠的紗錠在10萬錠以上的為大型企業,5——10萬錠的為中型企業,5萬錠以下的為小企業;(3)對產品、設備比較復雜的企業,以固定資產原值數量為參照系進行界定,例如通用設備制造廠,固定資產在3000萬元以上的為大型企業,800——3000萬元的為中型企業,800萬元以下的為小型企業。目前對企業的規模的劃分中還習慣用“大中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即將中型企業中的中上部分與大型企業組成“大中型企業”,將中型企業中的中下部分與小型企業組成“中小型企業”。
1.2.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可以獲得的統計資料的限制,無法直接把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數量化。但可以以迂回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成分可以劃分為國有和非國有兩大部分,而從非國有經濟的規模構成看,按我們現在的企業規模分類標準,只有1731家大企業,其余都屬中小企業。同時,非國有中小企業又是整個中小企業群體中最具活力、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部分,以它為代表更可以反映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關于非國有經濟的統計數據來推斷驗證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貢獻。
從1978——1995年,我國GDP平均增長率為10.83%,其中國有經濟貢獻率為9.54%,集體經濟為13.5%,其他經濟成分為55.89%,1996年全國GDP增長了9.7%,國有企業僅增長6.1%,其他非國有經濟增長14.2%;1996年我國全部社會零售總額中,國有經濟只增長2.8%,集體經濟增長17.7%,其他經濟增長33.9%;從工業產值的創造看,1996年國有經濟產值減少2859億,非國有經濟增加10560億,不僅彌補了國有經濟的下降部分,也使工業總產值維持了7700億的上升,成為新增產值的唯一貢獻者。
中小企業數量多,主要聚集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然每個企業雇傭的人員有限,但作為總體,其就業容納能力相當突出,尤其是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小企業對解決就業的貢獻更為明顯。非國有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新增勞動力和國有企業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了重要渠道。1983年國有經濟提供的就業機會還占將近六成的比重,到1997年,國有和非國有經濟對就業的貢獻正好對調了位置,國有占四成,非國有占六成。
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存在形式的非國有經濟通過多種要素組合方式,利用國內外各種資源,特別是引進外來資金、技術和管理方式發展我國經濟。國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資者,投資力量的加強是帶動改革以來高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從總投資額的變化看,國有經濟的比重由1980年的81.89%下降到1997年的52.49%,雖然仍維持半數以上,但非國有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經過十幾年的追趕,投資力量已經基本與國有經濟持平。由于單一所有制形式被突破,在國有經濟身旁逐步發展壯大的非國有經濟使國有經濟的弊端凸顯,推進了國有經濟改革的進程。
非國有經濟在實力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對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貢獻也越來越大。1978年,非國有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度僅為13.02%,到1995年己達到28.85%。在部分地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較早、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的東南沿海地區,非國有經濟對地方財政的貢獻更大,以福建省為例,1994年工商稅收的50.5%由非國有經濟提供。
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它們在依靠科技創新獲取高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為重要的利稅貢獻者。“中關村”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的聚集地之一,中小企業是中關村實驗區的主角,如果將中關村的企業按規模大小分為三個世界,聯想、四通和方正組成第一世界,1996年創利稅3.42億元,46家中型企業組成第二世界,1996年創利稅15.96億元,其余的4000多家小企業構成第三世界,1996年創利稅4.47億元,可見中小企業作為整體對國家和地方財政帶來的貢獻遠大于大型企業。
水輪機在循環水冷卻塔中的應用
淺析磨煤機運行中的常見故障及解決措施
淺析磨煤機運行中的常見故障及解決措施
水煤漿制氫氣裝置典型現場問題分析
汽車起重機架設單軌PC軌道梁的危險源…
壓濾機全自動濾布沖洗裝置的應用
直接空冷機組空冷風機運行調整優化
主油泵推力瓦磨損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
《機械創新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關于工業機器人的事故分析及其對策
淺談機械振動在機械工業中的危害與應用
發動機喘振故障的形成原因及防范措施
起重機傷害事故分析及預防
機械制造業中事故原因的分析與控制
東風七型內燃機車柴油機常見故障分析…
分析在電焊機的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