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本報獨家報道了“突發疾病,搶救超48小時不算工傷”,在社會上引起熱議,有網友調侃稱,雖然只是條例中的小細節,但讓人讀出“出事后快死才能獲得賠償”道理。廣東省人大代表朱列玉也表示,條例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完善,計劃在明年的省兩會中呼吁關注,并提出相關議案進行討論。
網友:感覺死得快才可能獲賠
工作突發疾病,搶救48小時后無效死亡,能不能認定工傷?在本報的官方微博上,有不少網友對此展開熱議,但幾乎是一邊倒的聲音,“我一直以為在崗位上死亡,都可以算工傷的,敢情還要死得快才能獲賠啊。”網友“窮途末路”表示,上班時段出現意外或發病應該都算工傷,只是在認定后能否有一個梯度性賠償,如果是因公死亡的可獲全額賠償,如果自是自身疾病引發的,則按照相對比例賠償。也有網友表示,這個情況確實很難界定,因為即便是突發疾病死亡,該疾病與工作又有多大聯系,這方面比較難評估,最好得有一個專家委員會進行仲裁。
此外,還有部分網友擔心,規定會否讓一些無良企業有機可乘,例如通過醫院公關,維持患者生命體征達到48小時以后,“差一分鐘,賠償差二十萬,我是老板,都會這么做啦。”網友“永不言騙”表示。
24日,還有社保方面的專家通過微博私信記者,稱條例中把突發疾病也納入工傷是有所突破的,但還無法體現到人性化的精神,特別當造成死亡的致害因素和工作有關,如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引起的,那么無論搶救時間有多長,都應認定工傷。
人大代表:計劃明年兩會提議案
24日,廣東省人大代表、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針對這個問題,他也已在密切關注,“當時制定該條例的時候,對于48小時的界定主要是出于操作方便性考慮,但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完善。”朱列玉表示,即便對于可認定工傷的類型,也主要應考慮的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不是搶救時間的長短,“原因和結果有必然聯系,刑法中對犯罪的設定,總會有個犯罪前因,前因的行為導致了后果。”
朱列玉也坦言,現實中受到四十八小時限定而無法認定工傷的例子并不少見,雖然限定后操作起來方便一些,但會出現一刀切的情況。
朱列玉向記者索取了相關案例資料,稱會呼吁相關部門在細節上進行修正,研究后計劃在明年的廣東省兩會上提出相關議案進行討論。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工傷保障體系
煙臺將4類特定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
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
多省份發文明確:“超齡”農民工可參…
工傷死亡“搶救48小時”之限有爭議
川渝居民工傷保險互認從2020年7月開…
兩部門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
男教師加班用餐猝死四次認定不屬工傷…
最高法發布審理工傷保險司法解釋 四…
工傷保險再出重大政策 各類工地流動…
男教師加班用餐猝死四次認定不屬工傷…
湖北:建筑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才能開工…
兩部門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
川渝居民工傷保險互認從2020年7月開…
新修工傷保險條例發布 工亡補助金提…
湖南用人單位的職工雇工均可按規定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