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故風險分析
適用于公司所有易發生灼傷、燙傷的操作活動。
(1)熱力汽水管道,由于管道、閥門因腐蝕等造成爆管泄漏或因材質不滿足要求,安全余度不大而運行中引起高溫蒸汽或熱水泄漏,造成作業人員灼燙。
(2)熱力站換熱設備、熱水或蒸汽輸送管道等發生爆裂,可能造成灼燙事故。
(3)危險化學品飛濺到操作人員身上造成的灼燙。
2應急工作職責
(1)現場應急自救小組及人員構成情況
① 應急組長:值班班組長。
② 應急成員:各崗位成員。
(2)職責
應急組長職責
① 全面負責灼燙事故的現場處置;
② 組織制定和實施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③ 領導、組織和協調各崗位人員實施現場處置;
④ 保證實施現場處置的器材、工具及物資的供給;
⑤ 及時向公司值班領導、總經理報告事故現場處置情況;
⑥ 及時向公司尋求外援。
(3)現場各崗位人員職責
① 具體實施本崗位灼燙事故的現場處置;
② 在班組長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實施現場處置;
③ 及時向班組長報告事故現場處置情況;
④ 及時向班組長尋求外援。
3應急處置
3.1對于不同的致傷源應采取不同的方法。
3.1.1火焰燒傷:衣服著火,應迅速脫去燃燒的衣服,或就地打滾壓滅火焰、或以水澆,或用衣被等物撲蓋滅火,切忌站立喊叫或奔跑呼救,以防增加頭面部及呼吸道損傷。
3.1.2熱液燙傷:應立即將被熱液浸濕的衣服和飾物脫去,如果與皮膚發生粘連,不得強行脫燙傷人員的衣物,以免擴大損傷燙傷表皮。
3.1.3化學燒傷:受傷后應首先將浸有化學物質的衣服迅速脫去,并立即用大量水沖洗,盡可能地去除創面上的化學物質。但對于生石灰燒傷應先擦盡生石灰粉粒,再用水沖洗,以免生石灰遇水產熱,加重燒傷。
3.1.4電燒傷:立即切斷電源。 冷療:不但可以減少創面余熱對沿有活力的組織繼續損傷,而且可以降低創面的組織代謝,使局部血管收縮、滲出減少,減輕創面水腫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在病人可以耐受的的前提下溫度越低越好,常可用15℃左右自來水、井水或加入冰塊的冷水沖洗或浸泡,時間盡量不少于30min。
3.1.5合并傷處理:無論何種原因的燒傷均可合并其他外傷。比如壓力容器爆炸,燒傷后高處墜落在燒傷的同時合并有骨折、腦外傷、內臟損傷等,均應按急救原則作相應的緊急處理。
3.1.6燒傷創面的保護:忌涂有顏色藥物,以免影響對燒傷程度的觀察。也莫涂油膏,免得增加入院后清創的困難。保留水泡皮,也不要撕去腐皮,在現場附近,可用干凈敷料或布類保護創面避免轉送途中不再污染、不再損傷。同時應初步估計燒傷面積和深度。
3.1.7 燒傷患者傷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躁動,應盡量減少鎮靜止痛藥物的應用,防止掩蓋病情變化,還應考慮有休克因素。
3.1.8氣道吸入性損傷的治療應于現場即開始,保持呼吸通暢,解除氣道梗阻,不能等待診斷明確后再進行。伴有面、頸部燒傷的患者,在救治時要防止再損傷。
3.1.9當發生灼燙事件后,現場人員做好自身防護措施將有關系統或設備隔離,及時將燙傷人員脫離危險區域,同時匯報公司應急指揮部,組織處理事故及搶救。
3.1.10在進行現場應急處置的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3.1.11對燙傷嚴重者應禁止大量飲水,以防休克。口渴嚴重時可飲鹽水,以減少皮膚滲出,有利于預防休克。
3.2事故上報程序按《安全事故管理規程》的報告流程執行。
4注意事項
4.1個人防護器具方面注意事項
應急隊員必須佩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器具,穿好防護服、戴好防護面罩、防護靴、防護手套等防護用品,未穿戴防護用品的人員嚴禁進入事故現場。
4.2搶險救援器材方面注意事項現場施救人員應具備相應知識和能力,確保救治得體有效,應急藥品要確保齊全、有效。
4.3救援措施方面注意事項
4.3.1服從指揮,統一行動,相互協作,自救為主。
4.3.2現場應急處置救援人員必須由2人以上組成。
4.4灼燙傷現場救治禁忌
4.4.1勿用黏性敷料包里傷口,如石膏繃帶,膠布或絨毛布。
4.4.2勿用藥油、牙膏、化妝品、凡士林、牛油、肥皂或食油等治理傷口,這只會令傷勢惡化。
4.4.3勿刺破任何水泡,因為這是身體本身的自然保護膜。
4.4.4勿用冰直接敷傷口,這只會進一步破壞皮膚的細胞組織。
4.4.5勿除去任何與傷口黏合在一起的衣服,以免撕破受傷部位的皮膚,令傷口有受到感染的危險。
4.4.6新鮮創面上不要任意涂上油膏或紅藥水、紫藥水,不要用臟布包裹。
4.4自救與互救方面注意事項
4.4.1要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進行現場急救,且忌盲目施救。
4.4.2加強對急救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如人工呼吸,心肺復蘇術等。
4.4.3急救必須在安全的場所進行,不得在事故現場進行。
4.5現場應急處理能力方面注意事項
進入現場必須確認現場是受控的、人員安全防護措施足夠,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4.6、后續處置方面注意事項
應急救援結束后對事故進行“四不放過”處理原則進行處理。
十、職業病危害(粉塵、噪聲)傷害事故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1事故風險分析
(1)機械高速運轉、攪拌、粉碎產生的噪聲和粉塵。
(2)焊工維修班電焊作業。
2應急工作職責
(1)現場應急自救小組及人員構成情況
① 應急組長:值班班組長。
② 應急成員:各崗位成員。
(2)職責
應急組長職責
⑦ 全面負責職業病危害(粉塵、噪聲)事故的現場處置;
⑧ 組織制定和實施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⑨ 領導、組織和協調各崗位人員實施現場處置;
⑩ 保證實施現場處置的器材、工具及物資的供給;
11 及時向公司值班領導、總經理報告事故現場處置情況;
12 及時向公司尋求外援。
(3)現場各崗位人員職責
⑤ 具體實施本崗位職業病危害(粉塵、噪聲)事故的現場處置;
⑥ 在班組長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實施現場處置;
⑦ 及時向班組長報告事故現場處置情況;
⑧ 及時向班組長尋求外援。
3應急處置
(1)程序:
(2)粉塵危害事故應急措施:
預防措施:
1、公司人事部依法為職工參加工傷社會保險。
2、配備專職或兼職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人員,負責本公司職業危害防治工作;
3、開展對接觸粉塵人員的職業危害健康體檢工作,建立人員健康檔案,對從業人員的塵肺、疑似塵肺病進行健康普查和診斷治療。
4、對作業人員上崗前及在崗期間定期進行粉塵危害預防培訓,強化對職工的粉塵危害防治知識的教育,提高對粉塵危害的認識,了解其危害,正確使用防塵用品。
綜合防塵個體防護措施:
1、工作面接塵場所入口處必須懸掛戴防塵口罩標示牌。
2、所有進入工作面的人員,必須配戴防塵口罩。
3、每班班組長進入工作面前,須檢查本班人員是否按規定配戴防塵口罩,發現沒有配戴防塵口罩者,嚴禁進入工作面作業。
4、公司相關部門必須按時發放防塵用品,保證員工上班正常使用。
塵肺病病人處理:
有關塵肺病的處理,涉及塵肺病防治及妥善安置塵肺病患者、患者的勞保福利待遇、勞動能力鑒定及職業康復等工作。
根據此規定,職工被確認患有塵肺病后,公司應根據職業病診斷機構的意見,安排其醫療或療養。在醫治或療養后確認不宜繼續從事原有害作業或工作的,應自確認之日起兩個月內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另行安排工作;對于因工作需要暫不能調離的生產、工作的技術骨干,調離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半年。患有塵肺病的職工變動工作單位時,其塵肺病待遇應由本公司負責或兩個單位協調處理,雙方商妥后方可辦理調轉手續。并將其健康檔案、塵肺病診斷證明及塵肺病處理情況等材料全部移交新單位。調出、調入單位都應將情況報告所在地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機構備案。職工到新單位后,新發生的職業病不論與現工作有無關系,其職業病待遇由新單位負責。勞動合同制工人,臨時工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后,在待業期間新發現的職業病,與上一個勞動合同期工作有關時,其職業病待遇由本公司負責。如本公司已與其他單位合并,由合并后的單位負責;如本公司已撤銷,應由總公司負責。
粉塵所致塵肺病事故應急處置:
1、作業現場呼吸性粉塵濃度超過接觸濃度管理限制10倍以上,立即停止作業并向值班室匯報,值班室通知有關領導進行分析并處理,專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組織接觸超標人員進行職業危害應急體檢。
2、按照職業健康查體周期,組織職工進行職業健康查體,發現疑似塵肺病人,應及時進行復查確診并調離粉塵崗位。
3、確診后應及時上報并進行治療。
(3)噪聲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預防措施:
1、保持設備經常性完好,發揮設備本身消音降噪的功能,如果設備發生故障,噪音指標超過國家環保標準時,要立即進行檢修,直到符合標準才可使用。
2、工作人員配備切實有效的勞動防護用品。
3、在設備選型時選擇低噪音設備。
4、對職工進行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
5、加強設備維修,減少設備老化帶來的噪聲。
噪聲危害事故的應急處置:
1、如果設備發生故障,出現異常噪音或噪音指標超過國家最高環保標準時,要立即停止設備運行,并通知值班室。
2、定期體檢發現職工聽力嚴重下降或出現嚴重煩躁情緒,應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置。
4注意事項
① 發生事故后,現場人員保持鎮定,切不可驚慌失措;
② 救護人員必須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護;
③ 人員發生中毒立即查看人員情況,及時進行必要的急救措施,例如:人工呼吸、通風透氣等;
④ 切記不要人員圍觀,留出周圍空間,保持持續通風。
高溫中暑人身傷亡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高溫中暑事故現場處置方案演練
食堂食物中毒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物資倉庫火災事故現場處置
鋰電池火災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船舶保安事件緊急情況的現場處置處置…
化學品船卸載時管系泄漏現場處置方案
突發公共事件輿情現場處置方案
灼燙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觸電事故的現場處置方案
壓力容器爆炸事故應急處置方案
LNG儲罐壓力過高問題處置方案
高處墜落事故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觸電事故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機械傷害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火災事故(事件)現場應急處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