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職業安全防護的認識程度
(一)充分認識與職業有關的危險因素
1. 生物因素:回收的器械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特別是血液、體液,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等所污染。
2 .化學因素:消毒供應室所用的化學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高效熱源滅活劑、多酶洗液、除銹劑等對人體的皮膚、呼吸道、消化系統均有不良刺激。
3. 物理性因素:噪音、高溫、粉塵、銳器刺傷、紫外線照射、壓力蒸汽滅菌器故障等都對人體有危害。
(二)明確易發生的自身損傷類型
1. 針刺傷:銳利器械、縫合針、刀片等回收的物品在分揀操作過程中如不慎就可能刺破手套,傷及皮膚,嚴重時可感染疾病。
2. 化學因子污染:刷洗器械時液體飛濺至皮膚及眼部,或噴射至衣服上甚至浸濕內衣。
3. 高壓滅菌器的燙傷:高壓滅菌結束后取包時經常有被燙傷的危險;擦洗消毒鍋內室時頭部易致燙傷。
二、安全防護工作
(一)落實安全防護措施
1.防止針刺傷:器械回收后分揀時應細致、認真,將縫合針、刀片、銳器逐一挑出,單獨處理,戴防護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觸摸,還應選擇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現破漏時應及時更換;刷洗器械時要戴雙層手套、眼罩,穿防水圍裙、隔離衣。另外,刷洗器械時速度應避免過快,發生針刺傷時應將血液擠出,及時處置傷口,做必要的檢查、預防工作,并及時上報院感辦登記備案。
2.防止燙傷:使用高壓蒸汽滅菌器人員應持證上崗,熟練掌握操作程序。高壓蒸汽滅菌器操作時,操作者應站在鍋門背后,取消毒包時應穿長袖、無菌袖套,可戴隔熱、無菌手套;開放蒸汽閥門時應避開閥門開口處,防止壓力過高蒸汽噴向臉部;清潔滅菌器內室時應在鍋內室溫度下降至接近室溫的情況下進行,不能操之過急。
3.防止化學因子污染致傷:清洗、消毒、保養器械時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戴工作帽、口罩、乳膠手套、防水圍裙,必要時戴眼罩,防止各種化學因子對人體造成傷害。如果因意外情況致使液體飛濺至皮膚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如果噴射至衣服上浸濕內衣要立即更換。
(二)職業安全防護教育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消毒的重要部門,也是目前醫院感染的重點科室,每位護士都要不斷更新知識,把好各個工作環節的質量關,積極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提高工作質量不斷改進操作水平,推進醫院發展。在防止儀器與器械受損害的同時做好自身防護,以免因工作原因而致個人傷害。
1. 提高對職業危險性的認識:對工作人員要加強教育,使其充分認識職業暴露的危險性,自覺地把防護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減少安全隱患發生。操作時嚴格執行正規操作流程,確保個人安全和使用中的儀器安全。
2. 崗前教育:對新上崗的護士加強崗前教育,使其充分認識職業暴露的危害,并掌握受傷后的相應處理措施及上報程序。如:被刺傷出血應及時處理傷口:擠壓出血-清洗-消毒:上報至院感辦做好登記,必要時注射疫苗并定期進行相關檢查,以免發生嚴重后果。
3. 把好洗手關: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的洗手指征及洗手方法的規定執行,洗手后使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擦手用物,如一次性紙巾、清潔毛巾、烘干機等。
4. 加強設備檢修工作:如,每次進行高壓滅菌前、消毒過程中常規檢查與觀察器械各部位性能,及時發現設備不安全因素,以便及時上報維修,排除故障,杜絕安全隱患。
《關于印發〈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通…
一般有毒物品目錄(2002年版)
北京市醫療衛生機構安全風險辨識評估…
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職業病危害評價
職業危害防治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
職業病預防控制措施
低溫作業人員冷損傷的預防和應急處置
企業如何做好職工的防寒保暖工作
勞動保護用品管理制度
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
職業危害防治措施
職業衛生法律法規
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
硫酸的危害性和預防措施
職業病危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