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設備缺陷管理方法的探討
作者:郜瑞明
評論: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08日
〔摘 要〕 介紹了把設備缺陷分析落實到檢修班組,開展群眾性的缺陷分析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控制設備缺陷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缺陷并及時消除缺陷,并尋求從根上治理好設備,為機組安全運行服務。
〔關鍵詞〕 設備;缺陷;管理;方法
設備缺陷管理是設備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設備存在缺陷的多少,直接反映出設備健康水平和檢修質量的高低。從已發生的大量事故、障礙、異常的統計分析顯示,大部分故障是由一個或幾個設備缺陷同時作用而引發的。在設備管理上,超前控制,關口前移越來越重要。超前控制到底應超前到哪個點,關口前移到底應移到什么地方,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把設備缺陷作為設備管理超前控制和關口前移的基準點,牢牢地把住設備缺陷這個關口,特別是一類以上的缺陷,在設備管理上才能有明顯的效果。只有控制設備缺陷,把一類以上設備缺陷減少到最低限度,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異常、障礙、事故,減少機組非計劃停運次數和降低出力。為了有效地控制所管轄設備的缺陷,把設備治理得更好,以確保安全生產,在我公司《設備缺陷管理制度》和《設備分析》的基礎上,對設備缺陷管理方法的具體化和細化方面進行了拓展性探索。
1 設備缺陷管理方法
分公司接到缺陷單后,按班組所管轄的設備將缺陷分配到相應的班組,由班組安排人員進行消缺,并把缺陷單的內容記錄在班組缺陷記錄本上。月末由分公司進行缺陷統計、分析,根據各班組發生的缺陷類別和數量,按缺陷考核管理辦法對班組進行考核。此種缺陷管理辦法僅將設備發生的缺陷能及時消除為最大的滿足和目的。
2 開展缺陷分析,建立新的設備缺陷管理理念
在以前設備缺陷管理方法的基礎上,把設備缺陷分析和統計擴展到檢修班組,開展群眾性的缺陷分析和統計,形成全分公司上下共同參與,旨在把原分公司的設備缺陷管理以設備發生的缺陷及時消除為最大的滿足和目的,引導到以控制設備缺陷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缺陷并及時消除缺陷,尋求從根上治理設備的一種管理方法。新的缺陷管理辦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2.1 班組建立設備缺陷分析和對策臺帳
臺帳內容主要包括:缺陷內容,缺陷產生的原因分析,缺陷對設備可能造成的危害,解決的具體方法,分析哪些設備還可能發生同類缺陷及采取的對策等。
2.1.1 從分析缺陷產生的原因入手
要求從本專業和相關專業入手,在理論和實際兩方面深層次分析缺陷產生的原因,解決班組原來只知道消除缺陷而不深入分析和研究缺陷發生根本原因的問題。如4號爐B碎渣機電機定子線圈燒壞的缺陷產生后,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電機定子線圈燒壞前后的經過和各種現象的分析,發現是由于機械犯卡造成電機堵轉,電流增大、斷相保護器整定值調整過大,電機過流保護失去作用導致電機過熱燒壞定子線圈。通過對4號爐B碎渣機電機定子線圈燒壞缺陷的深層次分析,沒有簡單更換電機了事,而是及時調整了4號爐B碎渣機電機斷相保護器的定值,還對其他類似設備的斷相保護器進行了檢查,消除了更多同類缺陷。
2.1.2 分析缺陷對設備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3號發電機小修中發現發電機汽側第18和第19號線棒絕緣磨損的缺陷,通過組織電機檢修人員分析磨損原因和對發電機造成的危害性,使電機檢修人員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此缺陷如不被發現并及時進行處理,繼續運行可能導致3號發電機定子線圈燒毀的嚴重后果。不僅對發電機、主變等主設備,而且對輔助設備也進行缺陷危害性分析,特別是一類以上的缺陷。其目的是通過開展缺陷對設備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分析,提高每個檢修人員對所管轄設備重要性的認識,知道這個缺陷可能對設備乃至系統造成的嚴重后果,可能引發異常、障礙或事故,以引起檢修人員對缺陷的警覺性,從而提高對設備缺陷的敏感性和處理缺陷的緊迫性。
2.1.3 分析哪些設備還可能發生上述缺陷
通過舉一反三討論分析,以避免同類缺陷的發生,使檢修人員在檢修同類設備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檢修,防患于未然。2000年1月,2號機直流接地拉路時,拉開2號機380 V工作A段母線直流電源,1號空預器主驅電源開關跳閘,班組組織對這個缺陷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直流消失時,應能實現交流自保持,1號空預器主驅電源開關不應跳閘。分析后一致認為是由于交流接觸器常開自保持接點未起作用造成的,對開關控制回路檢查時,證實這一分析是正確的。發現交流自保持接點未并入回路中,致使直流消失時交流不能自保持,造成跳1號空預器主驅電源開關。通過開展分析找到缺陷的原因并及時消除了這一缺陷。按照新的缺陷管理中的“哪些設備還可能發生上述缺陷”的要求,舉一反三,利用各種機會分別對1,2號機組的發電機內冷水泵、低加疏水泵、給水泵輔助油泵等采用直流啟動、交流自保持的控制回路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對有問題的設備按設備缺陷分析總結出的具體解決辦法進行治理,從而達到了發生一個缺陷解決一批設備隱患的效果。
2.1.4 采取的具體措施
要求消缺人員對處理缺陷的檢修工藝進行詳細的描述,使班組的其他人員也都能掌握此缺陷的消除方法,同時也積累了檢修經驗,為下次處理同類設備缺陷提供一個確實可行的參考方法。
2.1.5 需待停機消除的缺陷預案
對于當時不具備條件而不能及時消除的缺陷,制定缺陷消除預案及防范措施,為缺陷消除做好技術準備。
2.2 缺陷管理的組織
為了確保設備缺陷分析落實到檢修班組,開展群眾性的缺陷分析,從管理方面加以約束,并做出如下規定:
(1) 對于一類以上的設備缺陷,班組必須及時組織全班人員進行分析和討論,讓班組每個成員都清楚此缺陷發生的原因、對設備可能造成的危害、解決的具體方法、哪些設備還可能發生上述缺陷,對不能消除的缺陷采取的對策等;
(2) 每周五下午安全活動后,各班組對本班以前所發生的一類以上缺陷當作技術培訓的課題進行學習和討論,以提高每個人實際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積累實際經驗,這樣的培訓內容直接來源于他們所管轄的設備,看得見摸得著,大家學習興趣高,培訓學習的效果比較好,達到了提高每個人實際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的目的;
(3) 對于典型的或跨班組的缺陷由分公司負責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設備缺陷分析,班組進行的每個一類以上的設備缺陷分析及對策記錄必須由分公司審核,對達不到要求的,班組重新進行分析,合格后分公司簽字并寫出評語。
3 缺陷分析起到了指導檢修和降低缺陷發生的作用
通過缺陷發生情況統計、缺陷消除情況統計、缺陷分析等,總結出設備缺陷發生的數量、消除率,并著重分析缺陷是由設備老化、檢修質量、巡視維護還是備品備件質量等引起的。例如,通過缺陷統計和分析總結出從1999年11月至2000年3月所發生的設備缺陷,其中有一半左右是由接觸不良、螺絲松動、設備滲漏、設備不完整、絕緣磨損等5個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分公司在隨后的3,4號機小修前,明確提出每個參加小修的工作人員檢修后的設備必須達到“五個100%”,即100%消除接觸不良、100%消除松動、100%消除設備滲漏、100%消除絕緣磨損的可能性、設備100%完整。通過“五個100%”的具體要求,3,4號機組小修后這5個方面的缺陷基本沒有發生,還把“五個100%”作為我們今后機組大、小修和日常維護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
對發生二類障礙以上的設備按我公司《設備分析》的要求積極開展專題分析。設備缺陷分析和統計是掌握設備劣化規律和摸索出設備檢修周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起到了指導檢修工作和降低缺陷發生的作用。
從1999年11月1日開始試用這套新的設備缺陷管理方法后,設備缺陷呈下降的趨勢,重復性的缺陷明顯減少,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