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故特性、事故的致因理論兩個方面探索了事故的發生規律,并結合安全工作的實際情提出了改進企業事故預防工作的具體措施。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告訴我們:安全工作的實質就是要深做好事故的預防工作,杜絕重大傷亡事故的發生。要做好企業生產中事故的預防工作,就必須熟知事故的特性,掌握事故的致因理論,并在生產實踐中科學運用,以便把事故消滅于萌芽狀態。
1事故的特性
事故是指人們在進行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突然發生違反人們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動發生暫時性或永久性中止,同時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既然是一種意外事件,那么它同其它事物一樣,也具有本身特有的一些屬性。掌握這些特性,對認識事故、了解事故及預防事故具有指導性作用。概括起來,事故主要有以下4種特性:
(1)因果性。因果性是說一切事故的發生都是由各種危險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生產中的人身傷害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缺陷以及對突發的意外事件處理不當等原因引起的。
(2)偶然性。事故的偶然性是說事故的發生是隨機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事故的隨機性表明它服從于統計規律,因而可用物理統計法進行分析預測,找出事故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為預防事故提供依據。
(3)潛伏性。事故的潛伏性是說事故在尚未發生或還未造成后果之時,是不會顯現出來的,一切都處于正常和平靜狀態。但是生產中的危險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只要這些危險因素未被消除,就隨時都有可能轉化為事故。
(4)可預防性。現代工業生產系統是人造系統,因此從理論上和客觀上講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
2 事故致因理論
2.1 海因里希的因果連鎖論
美國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在50多年前統計了55萬件機械事故,其中死亡、重傷事故1 666件,輕傷48 334件,其余則為無傷害事故。從而得出一個重要理論,即在機械事故中,死亡、重傷、輕傷和無傷害事故的比例為1:29:300,國際上把這一法則稱為事故法則。這個法則說明,在進行同一項活動中,無數次意外事故,必然導致重大傷亡事故的發生。然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就必須減少和消除無傷害事故,要重視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則終會釀成大禍。事故因果連鎖原理強調,安全工作的重點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消除物的不安全狀態,使連鎖中斷,預防傷害事故發生。
2.2 軌跡交叉論
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是人—機“兩方共系”(即兩個方面共存一個系統)中能量逆流的兩系列。在生產過程中,人的系列運動軌跡和物的系列運動軌跡相交的時間與空間,就是發生傷亡事故的“時空”,如果排除了機械設備的隱患,消除了人為過失,則兩個連鎖系列運動軌跡不能相交,事故就不會發生。軌跡交叉理論認為:中斷人的連鎖系列,則要加強教育和技術培訓,進行科學的安全管理,從生理、心理和操作上控制不安全行為的產生;中斷物的連鎖系列,就是要推行“失誤一防護”系統,即在機械設備上安裝安全防護設施,提高本質安全化,即使人操作失誤,裝置本身的安全防護系統會自動動作,從而避免傷亡事故發生。
2.3 能量轉移論
任何生產過程都離不開能量,在正常生產過程中,能量是在受約束和限制的條件下,按照人們的意圖進行有序流動,如果能量超過了這些約束和限制,發生了能量外溢,便失去了控制,當能量作用于人體,并且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則會發生人身傷害事故。能量轉移理論認為,可以用屏蔽的方法防止不希望的能量轉移。如限制能量,用限制轉動部件的速度、用低電壓設備、用無危險性的溶劑等;防止能量釋放,用放火門、防爆墻、防護欄桿及警告牌等;緩慢釋放能量,用安全閥、爆破膜等;在能量上設置屏蔽,在機器轉動部位加防護罩,安裝消聲器等。
3 事故致因論在企業安全工作中的運用
根據傷亡事故致因理論以及大量事故原因分析結果顯示,事故發生主要是由于設備或裝置上缺乏安全技術措施,管理上有缺陷和教育不夠三方面原因引起的。因此,必須從技術、教育、管理三方面采取措施,并將三者有機結合,綜合利用,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事故的發生。
3.1 不斷推進技術改進,確保設備安全運轉
技術措施是提高工藝過程、機械設備的本質安全性,即當人出現操作失誤,其本身的安全防護系統能自動調節和處理,以保護設備和人身的安全,所以它是預防事故最根本的措施。安全技術措施包括預防事故發生和減少損失兩個方面,這些措施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減少潛在危險因素。在新工藝、新產品開發時,盡量避免使用危險物質、危險工藝和危險設備。例如在開發新產品時,盡可能用不燃和難燃的物質代替可燃物質,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生產中如果沒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質,發生火災、爆炸、中毒事故就失去了基礎。因此,這是預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
(2)降低潛在危險性程度。潛在危險性往往達到一定的程度或強度才能轉化為事故,因此可通過一些措施降低它的程度或強度,使之處在安全范圍以內就能防止事故發生。如作業環境中存在煤氣,可安裝通風設施,降低有害氣體濃度,使之達到標準值以下,就不會影響人身安全和健康。
(3)建立安全聯鎖裝置。當出現危險狀態時,強制某些元件的聯鎖或電氣互鎖,以保證安全操作。例如,當檢測儀表顯示出工藝參數達到危險值時,與之相連的控制元件就會自動關閉或調節系統,使之處于正常狀態或安全停車。
(4)隔離或遠程操作。傷亡事故發生必須是人與物相互接觸,如果將兩者隔離開來或者保持一定距離,就會避免人身事故的發生或減弱對人體的危害。因此提高自動化生產程度,設置隔離屏障,可有效防止人員接觸危險物質和危險部位。
(5)設置安全裝置。在設備上安裝安全裝置,當危險因素達到危險值之前,安全裝置即將能量釋放,保證安全。例如,在壓力容器上安裝安全閥或爆破膜,在電氣設備上安裝保險絲等。
(6)堅固或加強。有時為了提高設備的安全程度,可增加安全系數,以保證足夠的結構強度。
(7)警告牌和信號裝置。警告可以提醒人們注意,及時發現危險因素或部位,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警告牌是利用人們的視覺引起注意;警告信號則是利用聽覺引起注意。目前應用比較多的可燃氣體、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既有光也有聲,可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提醒人們注意。
(8)危險物料實施封閉。就是將危險物質和危險能量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可有效預防事故發生或減少事故損失。例如,使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質,把它們密閉在容器、管道內,使之不與空氣、火源及人體接觸,就不會發生火災爆炸和中毒事故。另外將容易發生爆炸的設備用防爆墻圍起來,一旦爆炸,破壞能量不至于波及到周圍的人和設備。
(9)加強個體防護。根據不同作業性質和條件配備相應的保護用品及用具,以減輕事故對人員造成的傷害。
(10)采用自動化。在不可能控制危險和災害因素的條件下,以機器、機械手、自動控制器或機器人代替人的某些操作,擺脫危害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傷害。
3.2 系統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職工自我防護能力
3.2.1 安全教育的對象
企業安全教育培訓應做到全員教育,對象應包括企業各類人員,如領導干部、基層干部、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班組長、特種作業人員、各類臨時工等。
3.2.2 安全教育的內容
(1)安全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法規教育;勞動紀律和制度教育;經常性思想工作。 (2)安全技術知識教育主要包括:生產技術知識、基本安全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教育。
(3)工業衛生技術教育是從事有害健康作業人員應知應會的內容,能喚起職工采取積極的防護措施,保護自身健康,預防職業病的產生。
(4)安全管理知識教育是各級管理干部應該精通的現代管理知識,能夠提高安全管理的及時性、正確性和有效性。
(5)安全生產經驗教訓教育是利用職工身邊活生生的教育材料現場說法,提高職工的安全知識水平,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
3.2.3 安全教育的方法
(1)講授說服法,即教育者用語言、圖表、字向被教育者傳授安全知識。
(2)獎懲教育法,就是對在安全生產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和肯定,激發職工搞好安全生產的積極性。
(3)養成教育法,就是組織人們按照一定要求參與各種經常性的活動,逐漸養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
(4)言傳身教法,不僅需要教育者的耐心說服和教導,而且需要教育者的以身作則和率先垂范。
(5)感化教育法,即通過語言勸導、形象感染、行動影響,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鳴,使其思想行為逐漸向教育者要求的方向轉化。
(6)監督教育法,可分為專職監督、兼職監督、領導監督、群眾相互監督。
(7)例證教育法,即利用典型事例進行教育。
(8)外圍教育法,就是通過職工以外的力量進行教育,如利用父母情、兄弟情、子女情、親友情來教育職工搞好安全生產。
(9)多媒體教育法,即利用電腦和各種視聽教材進行教育,主要適用于高度復雜的內容學習。
(10)全方位教育法,即在安全教育中根據教育的需要把各種形式各種方法相互結合相互交叉;黨政工團、上下左右根據各自的職責范圍,各自的工作特點,進行有聲有色的教育,使安全生產得到全員、全面、全方位、全天候的落實。
3.3 科學實施安全管理,完善各種規章制度
安全管理是通過制定和監督實施有關安全法規、規程、標準和規章制度等,規范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行為準則。
企業必須完善以下基本制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檢查制度、安全教育制度、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管理制度、安全獎懲制度、安全技術措施項目管理制度、通風除塵防毒管理制度、檢修安全管理制度(危險作業審批制度),使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用法制手段保護職工在勞動中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