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煤炭產業結構調整與安全發展
作者:曹安雅
評論: 更新日期:2011年11月24日
??????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工業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限小建大、資源整合、整頓關閉、技術改造,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是一條明顯的主線,收到了一舉多得的成效,經濟狀況持續改善,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2007年全區大中小三種類型煤礦的產量比例為66:7:27;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19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6.7個百分點。本文回顧了全區煤炭工業發展歷程,總結了發展的基本經驗,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設想,對促進全國煤礦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 關鍵詞:結構調整 整頓關閉 技術改造 安全發展
??
作為長期從事煤炭事業的工作者,深刻體會到,加快煤炭工業安全生發展,推進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圍繞加強安全生產、調整產業結構等重點工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一、我區煤炭工業發展簡要回顧
?????? 我區1949年到2007年的58年間,累計生產原煤27.2億噸。改革開放以來的近30年間,累計產煤21.43億噸,占解放以來總產量的90%,而在這30年間,產量增加最多、最快的是“十五”以來的七年。2002年全區煤炭產量首次突破億噸大關,在隨后的五年中,每年以5000萬噸左右的速度增長。2001年到2007年,七年累計產煤近15億噸,占解放以來58年總產量的55%;占改革開放30年來總產量的61%。可以說我區煤炭工業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特點,已步入發展的快速期,一些體現煤炭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不斷躍升。
?????? 一是單井生產規模不斷提升。以“八五”末期的1995年為基礎,當時全區共有煤礦3570處,產量為7055萬噸,單井生產規模為1.9萬噸;“九五”末期的2000年共有煤礦2009處,產量為6964萬噸,單井生產規模為3.5萬噸;“十五”末期的2005年,共有煤礦1361處,產量為2.6億噸,單井生產規模為19萬噸;2007年共有煤礦535處,產量3.5億噸,單井生產規模為65萬噸。2007年與1995年比,礦井數量減少3035處,產量增加2.79億噸,單井生產規模能力提高了63萬噸。
二是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增大,占死亡人數和百萬噸死亡率的比例減少。“八五”期間,我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大體在4-5%左右;死亡人數比例大體在5-7%之間,高于產量所占比例;百萬噸死亡率在4-6之間,高于全國4-5的平均水平。“九五”期間,我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大體在5-7%左右;死亡人數比例大體在4-6%之間,仍然高于產量所占比例;百萬噸死亡率在3-5之間,但有明顯降低的趨勢。“十五”期間,我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比例由期初的6.8%增加到12.4%;死亡人數所占比例降到2%左右;百萬噸死亡率由期初的1.94降到期末的0.5,大大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進入全國領先行列。進入“十一五”以來,近兩年這一指標比例又進一步突破,產量上升、死亡率明顯下降。2007年原產量同比增長17.6%,約占全國的13.9%;百萬噸死亡率0.197,同比減少0.008,比1.485的全國平均水平低86.7個百分點。
三是不同經濟類型煤礦的產量比例變化較大,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九十年代,我區國有重點煤礦、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的產量比例大體是42:16:42,國有大中型煤礦與鄉鎮小煤礦產量相當。到2007年,三種類型煤礦的產量比例為66:7:27,國有大中型煤礦的比例占到近2/3。
四是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對比。2007年,我區煤炭產量與世界主要產煤國家
2000年的水平對比,略高于印度3.19億噸產量,好于其0.42的百萬噸死亡率;高于南非2.3億噸的產量,接近其0.13的百萬噸死亡率;高于俄羅斯2.5億噸的產量,好于其0.46的百萬噸死亡率。對比美國,我區相當其80年代的百萬噸死亡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