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五十部地方性法規的..." />
(1994年12月3日黑龍江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5年4月17日黑龍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關于廢止和修改<黑龍江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等五十部地方性法規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人體健康,促進環境保護與國民經濟持續和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凡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環境保護工作堅持全面規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和誰污染誰治理、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積極消除歷史遺留的環境污染,嚴格控制新的環境污染,防止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破壞。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把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立項、撥款、信貸等方面給予保證。
把環境保護目標納人市長(專員)、縣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做為考核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標。
各企業、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對本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把防治污染、改善環境,做為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本轄區的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保護工作。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制觀念。各級各類學校要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文化、新聞單位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有關部門依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在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監督協調下,對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有權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和控告。接受舉報和控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登記,查證處理,對舉報和控告有功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
第九條 環境保護應作為評選精神文明單位的重要條件,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不能評選為文明單位。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十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擬定環境保護的規劃和計劃,監督管理污染防治和保護生態環境,開展環境監測、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協調處理跨區、跨省污染問題,調查處理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
第十一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地方環境質量補充標準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由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發布實施。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執行本省污染物排放標準;本省未作規定的,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
第十二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開展環境監測工作。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建由各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站參加的環境監測網。各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機構,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環境監測資格審查認定,負責本行業和本單位的環境監測工作,接受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測機構的監督和業務指導。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執行監測技術規范,保證監測數據及時準確。監測數據發生爭議,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測機構進行技術裁定,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測機構的裁定為終結裁定。
第十三條 行業管理部門對本行業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制定行業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規劃并組織實施。
第十四條 一切開發建設活動,應當實行環境影響報告制度。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執行國家規定的技術規范。承擔評價單位和參與審查評價人員,對評價結論負責;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評價結論進行審查,對審查意見負責。對未執行環境影響報告制度的,規劃、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銀行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設計部門不得先行設計。
第十五條 新建、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的項目,應堅持防治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防治污染設施應經環境保護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開工生產;未經環境保護部門驗收,不準開工生產。
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應當對原有相關的污染同時進行治理。項目建成后,其污染物的排放應當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或有關規定的要求。
第十六條 污染物的排放實行濃度控制和總量控制相結合的管理措施。在工業集中或排污量大的地區以及環境質量要求高的區域,應當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總量控制指標、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及排放限量,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其排污總量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
第十七條 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應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
污染物排放情況發生重大改變時,應當在10日內到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重新申報登記。
第十八條 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都要實行限期治理。省管單位的限期治理決定,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做出。其他單位的限期治理決定,由所在市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做出。被限期治理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必須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務。
國家直屬單位的限期治理決定,按國家規定執行。
第十九條 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應當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超標準排污費。
排污費和超標準排污費,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挪做他用。
加強對排污費和超標準排污費收支、使用的審計監督,要收支公開。
第二十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環境保護產業的行業管理。
生產環境保護產品的單位對產品質量負責,產品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標準。
第二十一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理機構,依法對本轄區內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第二十二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同級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做出的不符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政行為,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撤銷或變更的建議。
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下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執法有稽查權。對下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少征或未征的排污費可以直接征收并上繳本級財政。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有權建議變更,直至撤銷。
第二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使職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擾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污染防治、征收排污費和處罰違法行為等執法活動。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二十四條 逐步建立省級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基金制度。資金來源可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由財政撥給、從排污費中提取、國內外捐贈、其他法律和政策規定的來源。建立環境保護基金制度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條 保護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環境。城市居民區內不得新建或擴建污染環境的項目。已建的嚴重污染環境,擾亂居民生活的項目應當限期治理。
在城市居民區內開辦商業、飲食、服務、文化娛樂等經營項目,應當執行環境影響報告制度,采取保護環境的措施。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擬定居民區內第三產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標準。
城市區域環境由街道辦事處配合環境保護部門共同檢查監督。
第二十六條 城市實行區域環境噪聲管理,產生噪聲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應當采取防治措施,將噪聲控制在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以內。
大中城市市區限制燃放鞭炮,限制文化娛樂噪聲,限制汽車鳴喇叭,豎立噪聲聲級標志,具體辦法由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七條 開發區必須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環境保護規定,不得興建污染環境而無切實治理措施的項目。
第二十八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與資源破壞的,應當負責恢復和補償。
凡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向有關部門繳納資源利用補償費,用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第二十九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轄區內生態環境的變化組織監測,進行研究和預測,提出改善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和計劃,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省生態環境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
以利用自然資源為主導產業的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要制定資源恢復和生態補償的規劃和計劃。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當地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和地質構造區域,有利用價值的礦泉及自然遺跡、人文遺跡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有關部門,分工合作進行保護。
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對本轄區內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嚴禁破壞。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工作。
各主管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所屬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
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條例【2018年修訂】
黑龍江省森林防火條例
黑龍江省節約用水條例
黑龍江省電梯安全條例
哈爾濱市查處三輪摩托車非法客運暫行…
大慶市人民政府規章制定辦法
齊齊哈爾市農村消防規定
黑龍江省道路運輸條例
黑龍江省學校安全條例
黑龍江省貫徹《工傷保險條例》若干規定
黑龍江省安全生產條例【作廢】
黑龍江省消防條例
黑龍江省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黑龍江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哈爾濱市燃氣管理條例
黑龍江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