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11時50分許,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沐愛鎮金坪村2組突發山體滑坡,經初步核查,災害造成29人失聯。初步研判,本次災害因近期持續降雨及地質條件影響,造成高位山體滑坡轉化為碎屑流,形成長約1.2公里的碎屑堆積體。滑坡體厚約10至20米、寬約100米,滑坡方量達到10余萬方。目前,滑坡仍在持續。
一、地質災害原因分析
1.?地形與地質構造的脆弱性?:筠連縣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帶,地質構造復雜多變,歷史上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多條斷裂帶和破碎的巖層。區域內廣泛分布的頁巖和泥巖在強降雨條件下極易風化,形成松散的堆積物,增加了滑坡的風險?。
2.?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此次災害發生在冬季罕見的強降雨期間,單日降雨量突破了歷史極值。雨水的入滲導致巖土體的抗剪強度驟降,同時地表徑流沖刷坡腳,進一步加劇了坡體的失穩?。
3.?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大氣持水能力增強,未來川南地區極端降雨事件可能更加頻繁,進一步增加了地質災害的風險?。
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巨大損失,如何做好地質災害預防治理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安全管控工作,需要從完善制度、加強監測預警、規范施工過程、提升人員素質等多方面入手,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地質災害預防成功案例
1、甘肅文縣“2·3”前山村二社滑坡避險
2024年2月3日15時與2月4日8時,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城關鎮前山村二社山體先后兩次發生小型滑坡。因巡查發現變形跡象,提前撤離受威脅6戶22人,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
2023年6月當地開展汛期排查發現該滑坡區有地下水滲出、地基沉降、房屋變形現象,隨即安排專人對該區域開展監測,密切關注坡體變形動態,并建成多級聯防網絡,劃定危險區域,制定了避險方案。2月3日15時,值班人員巡查期間發現4間生產用房有異常現象,立即上報給包村領導與文縣自然資源局,同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按避險方案在滑坡發生前完成轉移撤離。
及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建立了24小時值班巡查制度,形成了多級聯防網絡,群測群防員履職盡責,嚴格執行預警響應工作要求,有效提升了群眾對突發地質災害避險的配合協調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2、山西臨縣“2·27”杜家嶺滑坡避險
2024年2月27日,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杜家嶺東塔里與三交劉王溝交界處發生小型滑坡。因村民預警及時,受威脅的6戶居民被提前疏散,避免了人員傷亡。
2月27日上午,三交一村村民發現218省道大禹鄉杜家嶺路段旁山頂上出現裂縫,第一時間通知山體下方居民,并向村支部書記報告了這一情況。收到信息后,當地政府立即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封鎖、疏散附近居民,并報告縣委、縣政府。該縣迅速成立工作專班,研究制定應急整治方案和科學治理方案。
這個案例中發出預警的是一個普通農民。近年來開展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使群眾防災減災觀念及避險自救能力顯著提升,具備了對突發地質災害避險的配合協調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為本次成功避險創造有利條件。
3、湖北鶴峰“3·30”高橋村滑坡避險
2024年3月30日23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鄔陽鄉高橋村發生滑坡,造成房屋損毀。因受威脅群眾已提前轉移避險,避免了1戶3人傷亡。
3月26日20時至27日20時,恩施州地質災害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系統發出地災風險黃色預警。接到信息的鶴峰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迅速組織各鄉鎮國土資源所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風險區開展巡查排查。29日9時15分,鄔陽鄉高橋村網格專管員巡查發現高橋村1組村民房屋后山體出現裂縫,立即向鄔陽鄉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報告,同時協助當地政府緊急將裂縫下方1戶3人緊急轉移到親戚家中,并設置警戒線,安排專人值守。30日23時雨勢加大,該處發生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
本次成功避險,得益于當地自然資源部門針對短時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及時組織開展監測預警和精細化氣象風險預報。基層網格員和群測群防員收到預警信息后能夠嚴格執行預警響應工作要求,加強對網格內高風險區巡查排查。同時,因平時宣傳培訓到位,群測群防員防災、避險意識不斷提升,能夠準確判斷臨災險情,提前作出反應,最終實現成功避險。
4、湖南慈利“3·31”慈利隧道出口泥石流避險
2024年3月31日0時30分,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金慈街道長潭河村6組爐慈高速慈利隧道出口發生泥石流,造成山腳10戶民房受災。因提前預警并撤離受威脅的10戶130人,避免了人員傷亡。
該點并非在冊隱患點,2023年,在地質災害日常巡排查中發現該地段由于高速公路隧道建設出渣,形成了高陡堆場,極易形成滑坡及泥石流等災害。工作人員對村委會地質災害負責人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人員及周邊居住村民進行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講,督促村委會安排專人進行巡排查,定時進行觀測。3月30日20時40分,當地發布暴雨臨災橙色警報,提醒加強巡查值守,嚴防災害發生,及時轉移受威脅群眾;23時59分,長潭河村6組監測員在巡查時發現有大股渾濁水流,立即上報險情,同時通知附近群眾轉移至安全地點。31日0時20分,本村居民10戶55人和爐慈高速施工人員75人共計130人轉移完畢;0時30分,泥石流暴發,體積約2萬立方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00萬元。
近年來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特別是工程施工出渣堆放場極易發生災害。工程建設中,應落實地質災害風險防控責任,做好工程場地地質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與防范措施。
5、浙江縉云“4·4”賈坑自然村崩塌避險
2024年4月4日9時,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東渡鎮南湖村賈坑自然村楊廣青房側斜坡發生崩塌,崩塌方量約100立方米,造成坡前房屋局部損壞。因住戶提前轉移至安全地帶,未造成人員傷亡。
該災害點位平時有零星石塊掉落,在全縣開展汛前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時,東渡鎮南湖村向縉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反映了該情況。3月15日,縉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東渡鎮人民政府、東渡自然資源所和地質災害技術支撐服務單位專家對該點位進行勘查后,要求南湖村密切關注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做好對該點住戶屋后邊坡的日常巡查、監測等工作。4月以來,縉云縣東渡鎮持續降雨。4月3日10時,接到預警信息的縉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電話形式通知東渡自然資源所,協助南湖村賈坑村楊廣青戶進行撤離。4月4日9時,該點位發生崩塌。
這是一起巡查排查到位、預警響應及時的成功避險案例。其成功經驗表明,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要不折不扣落實“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與“三個撤離”(提前撤、及時撤、果斷撤)的要求,確保第一時間發現風險隱患、第一時間避險撤離。
龍山縣自然資源局為確保打贏防汛主動仗,做好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知識巡講,切實做到邊宣傳邊預防,推行“敲門行動”“挪床行動”“睡樓上不睡樓下、睡前屋不睡后屋”等措施,這種因地制宜的“土辦法”有效避免了群眾因災傷亡。
三、預防地質災害的幾點思考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1)制定詳細規范:制定一套完整、詳細的地質災害治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確各個環節的安全標準和責任主體,涵蓋從項目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
2)落實安全責任:建立嚴格的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將安全責任具體落實到個人,明確項目負責人、技術人員、施工人員等在安全管理中的具體職責,一旦出現安全問題,能夠迅速追溯到相關責任人。
2、加強監測與預警
1)構建監測體系: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地面監測設備等多種技術手段,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實時、動態監測。
2)強化預警發布:與氣象、水利等部門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及時獲取氣象、水文等數據,運用專業的地質災害預警模型,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遞給受威脅區域的群眾和相關工作人員。
3、?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建立監測網絡,布設專業監測設備(如GPS位移監測、裂縫計、雨量計、地下水位傳感器等),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定期掃描地形,整合氣象、地質數據,建立滑坡預警模型,通過短信、廣播等渠道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4、?工程治理措施?:完善地表和地下排水設施(如截水溝、盲溝、排水隧洞),減少雨水滲透對山體穩定性的影響;采用擋土墻、抗滑樁、錨索、格構梁等工程結構加固不穩定坡體;對陡峭且存在裂縫的山體進行人工削坡,降低坡體重量和滑動力?。
5、?生態修復與植被保護?:恢復植被,種植根系發達的喬木、灌木(如松樹、竹類),增強土壤固結能力;修建梯田、攔沙壩,減少水土流失;禁止亂砍濫伐、過度開墾;將滑坡高風險區劃為生態保護區,限制人類活動?。
6、?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規劃?:定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重點排查山腳村莊、道路、河流沿岸等區域;避免在滑坡高風險區修建房屋、道路;已建成的居民區需逐步實施搬遷避讓?。
7、?應急管理與公眾教育?:制定山體滑坡應急預案,明確撤離路線、避難場所和救援流程;組織居民參與防災演練,普及滑坡前兆知識(如地面裂縫、樹木傾斜、井水渾濁等);建立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員制度,鼓勵群眾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鄉鎮安全生產明白卡
安全生產明白卡(商貿企業)
中秋假期安全提示!
如何降低高處作業風險?
秋冬季節,這些安全注意事項要牢記
歲末年初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提示
冬季企業生產過程中如何防范事故發生?
冬季安全生產 警惕這8點!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應注意的六…
圖文詳解雙重預防機制
企業經營的風險分析及應對措施
當前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安全工作思路及重點
淺談對安全生產的認識和幾點建議
淺談如何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安全生產“四不傷害”的內容及保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