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質安全化原理,要消除生產設備的危險和有害因素,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消除潛在危險的原則
這一原理的實質是面向科學技術進步,在工藝流程中和生產設備上設置安全防護裝置,增加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為(如違章作業或誤操作)已發生,或者設備的某個零部件發生了故障,也會由于安全裝置的作用(如自動保險和失效保護裝置等的作用)而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
2.減弱原則
當危險和有害因素無法根除時,應采取措施使之降低到人們可接受的水平。如依靠個體防護降低吸入塵毒數量;以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等。
3.距離防護的原則
生產中的危險因素對人體的傷害往往與距離有關,依照距離危險因素越遠,事故的傷害越減弱的道理,采取安全距離防護是很有效的。如對觸電的防護、放射性或電離輻射的防護,都可以用距離防護的原理來減弱危險因素對人體的危害。
4.防止接近原則
使人不能落入危險、有害因素作用區域。或防止危險、有害因素進入人的操作區域。如采用安全柵欄,沖壓設備采用雙手按鈕等。
5.時間防護原則
使人處于危險和有害因素作用環境中的時間縮短到安全限度之內。如對體力勞動和嚴重有毒有害作業實行縮短工時制度。
6.屏蔽和隔離原則
屏蔽原理即在危險因素的作用范圍內設置障礙,同操作人員隔離開來,避免危險因素對人的傷害。如轉運、傳動機械的防護罩、放射線的鉛板屏蔽等。
有限空間風險辨識及防范措施
冷凍工崗位安全提示卡
普工崗位安全提示卡
吊車司機崗位安全提示卡
挖掘機、裝載機司機崗位安全提示卡
起重輔助工崗位安全提示卡
道岔工崗位安全提示卡
拼裝輔助工崗位安全提示卡
危險源辨識及評價方法
危險源識別方法、程序與劃分
危險源辨識、分類和風險評價、分級辦法
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
危險源識別與分類
危險源辨識及LEC評價法
危險、有害因素分類、辨識方法及內容
重大危險源告知牌(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