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衛生部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職業病目錄》,將法定職業病范圍修改為10類115種。
在《職業病防治法》中,對于職業病診斷的規定,充分保留了五十年的成功經驗,也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創設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和要求。
1、 職業病診斷機構及其診斷醫師的資質保障。規定職業病診斷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并在《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上注明。沒有取得資格的機構不得進行職業病診斷活動,沒有取得資格的醫師出具的職業病診斷結論不具有法律效力。
2、 取消職業病診斷以當地診斷為主的原則,規定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所在地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從而適應了中國流動工人多的現狀,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健康權益。
3、 提出了無證據推定的原則。規定在職業病病人疾病診斷明確的前提下,沒有證據否定職業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并進行綜合分析后,應當診斷為職業病。從而解決了由于用人單位不出具證明材料無法做出職業病診斷的問題,突出了以保護勞動者健康為主的立法目的。
4、 考慮到職業病診斷的復雜性,法律規定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在進行職業病診斷時,應當組織3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集體診斷;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應當由診斷醫師共同簽署,并經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審核蓋章。
(五) 關于職業病人的治療與保障
對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作業的勞動者發現患有職業病或者有疑似職業病的,必須及時診斷、治療,妥善安置。在《職業病防治法》中,主要對以下幾個方面做了規定:
1、對于疑似職業病病人,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安排對其進行診斷;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醫學觀察期間的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2、對已診斷為職業病的病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安排職業病病人進行治療、康復和定期檢查;職業病病人的診療、康復費用,按照國家有關工傷社會保險的規定執行;沒有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的,其醫療和生活保障由造成職業病的用人單位承擔。
3、用人單位在疑似職業病病人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對不適宜繼續從事原工作的職業病病人,應當調離原崗位,并妥善安置。職業病病人變動工作單位,其職業病待遇不變;用人單位發生分立、合并、解散、破產等情形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妥善安置職業病病人。
(六) 關于職業衛生技術服務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是指職業衛生技術機構為預防和控制職業危害而為企業提供的技術性服務工作,主要包括: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預評價和竣工驗收評價、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檢測和評價、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防護效果檢測和評價、化學品毒性鑒定等。為了加強職業衛生工作的技術支持,適應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職業病防治法》中提出了對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機構進行資質認證的規定。這樣既有利于實現技術服務工作的市場化,促使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確保服務質量,同時也適應國家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事分離。對于企業來說,由于不再要求企業接受指定的事業單位的技術服務,減少了強制性的行政干預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不合理限制,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提高職業防護水平。另外,隨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成為商品進入市場,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的機構將不斷增加,服務形式也將比以前更加靈活多樣,服務范圍更加統一、全面,企業將會有更大的自由選擇權并且可以享受到更加完善的技術服務,這也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發展。
四、 職業衛生執法工作的進展與進一步工作
2002年3月河北省高碑店發生農民工苯中毒事件后,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衛生部會同勞動保障部等9個部委,在全國開展了生產、使用和銷售有毒有害化學品專項整治工作。通過整治,初步摸清了有毒有害化學品危害的狀況。全國現有制鞋、箱包加工、家具制造等企業67061家,其中,制鞋企業占25.7%、家具制造企業占14.3%、裝飾材料加工企業占9.5%。涉及從業人員共972余萬人,其中接觸有毒有害化學品(主要是膠粘劑)的249萬余人。各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對 124萬余人進行了職業健康檢查,發現職業病39833人、疑似職業病1959人。依法對違法單位和個人進行了查處,其中責令限期整改18091家、給予警告9928家、罰款836家(罰款759.4萬元)、責令停業整頓1860家、取締和關閉1127家。加大了對大案要案的查處力度,如河北高碑店市農民工苯中毒、北京天曄公司苯中毒、山東時風集團重大苯中毒、東莞安加鞋廠女工正己烷中毒和溫州三洋盛凱鞋材加工廠慢性苯中毒等一批大案,17名違法業主分別被判處1-4年有期徒刑,對個別行政人員予以行政處分。
專項整治中,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普法活動。通過對制鞋、箱包加工、家具制造等企業逐一排查核實,促進了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工作的開展,初步摸清了有關行業的底數,強化了日常監管。各地普遍加強了制度建設,積極指導企業建立內部職業病防治制度,督促企業落實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強化了職業病防護設施和職業病危害項目的技術改造,并關、停了一批不符合條件的作坊式生產場所。
在全國組織開展有毒有害化學品生產、銷售和使用專項整治工作之后,職業病危害嚴重形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職業病危害未能從根本上得到預防和控制,重大職業病危害事件仍不斷發生,2003年福建省仙游縣又發生外來務工人員60人患塵肺病的嚴重職業病危害事件,國務院領導同志對此非常重視,溫家寶總理作出重要批示。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示,2003年下半年,衛生部會同勞動保障部、農業部、公安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稅務總局和全國總工會等9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行動。
在全國各地宣傳動員、企業自查自糾和集中整治基礎上, 2004年2月至3月,衛生部等九部門相關人員和有關媒體記者共同組成6個督查組,分別對貴州、重慶、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福建、山西、河北、云南、廣東地區的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督查,共檢查33個地級市、縣的58家鄉鎮企業,34家農村個體工商戶。通過專項整治,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有效地保護了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健康權益。
今后,衛生部將進一步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完善職業衛生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快職業衛生法制建設,爭取用一兩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由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實施規范和標準構成的較為完善的體系,真正實現職業衛生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管理。
二、加快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狠抓監督執法力度。通過5年來的監督體制改革,已經初步建立了一支綜合的衛生執法隊伍,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對監督人員的職業衛生監督執法培訓,做到嚴格執法、規范執法,抓好大案要案的查處,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使《職業病防治法》落到實處。
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職業衛生技術保障體系。將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認真開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認證工作,引入服務競爭機制,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提高技術服務機構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同時要抓好用人單位基本職業病防治制度的建立,幫助企業改善勞動條件,實現對勞動者的全程健康監護。
四、做好《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提高全社會的職業衛生意識。職業衛生工作要開展好,關鍵在于發動全社會參與,特別要深入開展對企業領導和廣大勞動者的培訓,提高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制意識和職業衛生知識。同時,要將職業衛生宣傳工作長期化、制度化,從思想上為《職業病防治法》的貫徹實施打下基礎,發動全社會共同關注勞動者健康權益保護問題。
(中國衛生部衛生法制與監督司副司長 蘇志)
稿件來源: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