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風險控制
確定風險等級后,需確定將風險降至可容許程度的措施,保證安全目標得以實現。電力安全性評價必須針對查評中發現的每一個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確整改內容、完成期限、工作負責人和驗收人。各單位定期檢查和督促各部門整改計劃完成的情況,對未完成和整改效果不好的部門進行考核。
缺乏風險意識嚴重影響了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效果
經過10余年的發展,安全性評價方法在電力企業得到普遍應用,取得了效果。但另一方面,其風險管理的實質并沒有被完全掌握。在不斷發生的各類原因造成的人身、電網、設備事故中,人為因素、管理漏洞仍然是主要原因,同樣性質的事故反復發生,風險意識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尤其在生產一線,問題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1) 缺乏風險識別能力,看不到生產過程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潛在風險,看不見“冰山下面潛伏的巨大隱患”,只是在事故發生之后,才認識到深層次的安全隱患和危害。
(2) 缺乏風險分析的能力,受業務素質和知識能力的限制,對生產環節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和隱患,不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斷,不熟悉生產環境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了解新型設備的結構和原理,存在盲目性和主觀性。
(3) 缺乏風險評估能力,不能正確估計風險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往往因忽視簡單、常規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和危害,釀成人員傷亡的慘重事故。
(4) 缺乏風險控制的手段,對生產中存在的重大危險源和安全隱患,盡管有所認識,但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電網安全主要表現在外力破壞、自然災害、網架結構薄弱、發展滯后等方面問題所帶來的巨大危害。
應用風險管理的要點
風險管理自20世紀30年代誕生至今,經過7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很多成熟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風險管理領域包含一整套科學的危害辨識和分析方法,綜合采用了各種統計方法和管理技術,借助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更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在安全性評價中應用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增強參與人員尤其是基層班組對于危害形成原因的理解,自覺形成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危害辨識能力和應對措施的有效性。
(1)動態的評價內容管理
風險具有可變性,當引起風險的因素發生變化,也會導致風險產生變化。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電力體制的改革,電網規模的發展,新設備和技術的使用,管理思路的變更,電力生產面臨新的挑戰,出現新的問題,因此安全性評價中用于辨識危害的查評表內容要不斷完善和更新,評價標準要不斷修訂,保證安全性評價工作的時效性,企業應定期結合生產實際對評價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和調整。修訂周期可以與評價周期相一致,上一輪評價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整改措施納入本輪評價中;將新增的生產現場運行設備、各項反事故措施、運行規程和規定納入本輪評價內容;刪除已經過時及不適合的內容。
應用JAT Safety 2008組織安全性評價工作,上一輪評價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及整改措施會自動納入本輪評價中,相關檢查條目會特別標識,作為自評、專家評價和復評中的必查項。在對評價標準和查評依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系統將自動列出自上次內容修訂以來新的或變更的規章制度和措施;現場作業操作的變化或工藝的改變;新、老設備型號的變化。用戶可以基于這些信息判斷是否需要對現有的查評內容、查評依據進行補充和調整。
(2)深排細查,危害辨識到點到位
在安全性評價中進行危害辨識的關鍵是各責任人嚴格遵循下發的評價項目、查評方法和依據,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客觀、公正的進行排查,不遺漏任何一個查評對象。
(3)深入分析風險成因
風險管理強調找出問題的根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危害被識別,問題被發現后不能就此萬事大吉,還必須深入分析導致問題發生的潛在原因,只有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才能防止同樣的問題反復出現。一些參與人員認為安全性評價是重復勞動,和平時生產活動中進行的檢查工作相雷同,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安全性評價除了強調查找問題,更注重進行問題的分析,尤其對于一些在各類檢查中多次發現的共性問題,必須追本溯源,深入分析和研究問題發生的機理。以設備缺陷為例,安全性評價不能只做到發現缺陷為止,還必須認真分析造成缺陷的原因究竟是本身質量問題還是設計、施工或維護不當。
為了能夠找到真正的、根本的原因,分析階段要綜合采用各種統計方法和管理技術,JAT Safety 2008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安全分析方法和工具,比重圖、直方圖、曲線圖和主次圖用于分析共性的問題,主次圖、事件樹和事故樹用于進一步分析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4)風險量化評價,定位安全基礎薄弱部位
盡管安全性評價采用的是半定量的方式對電力企業安全基礎進行評估,這種方式對于發現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仍然具有較強的指示性。
(5)妥善制定風險應對策略
安全性評價重在整改,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基礎,防止發生重大事故,大幅度減少頻發性事故,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實施安全性評價的企業必須針對查評中發現的問題及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因素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對于生產設備、勞動安全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異常和缺陷以及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要分部門、分專業、班組進行整改;對于根源性的問題以及相對得分率低的薄弱部分,通常是體系本身的問題,必須由企業領導牽頭整改;對于人為因素產生的問題,需要結合“標準化作業”和“危險點分析”,從規范人的行為入手,結合作業現場、生產崗位進行預防和控制。
(6)樹立風險意識,建立風險控制長效機制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要條件具備,就會發生。因此安全生產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安全性評價開展完了不等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安全性評價中發現的危險源和安全隱患的控制工作才剛開始。企業必須結合危險源的特點和發生規律,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確定監測方法,檢測周期,將每個危險源都落實到責任人,對于重大的危險源制定應急預案,并組織模擬演習。
某熱電廠安全評價
危化品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
陸上石油天然氣站場安全風險分級評估…
陸上石油天然氣井場安全風險分級評估…
安全管理體系評價辦法
環保管理體系評價辦法
技術管理體系評價方法
木材加工環境風險評估
風險評價的方法
危險源分類
安全生產風險評價報告
最小割集與最小徑集在事故樹分析中的…
危險源的分類
幾種常見的安全評價方法
安全風險評價方法對照表
安全評價機構資質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