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2014年3月25日,在第三屆國際核安全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首次闡述中國核安全觀和核安全政策;4月9日,習近平在武警特種警察學院視察時強調,武警部隊作為國家反恐維穩的重要力量,要堅決有力打擊各種暴力恐怖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4月14日,習近平專程到空軍機關,就空軍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進行調研時強調,空軍在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作出了重要貢獻;4月15日,習近平主持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會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全新概念,明確了國家安全體系的主要內容,這意味著國家安全觀的努力方向和實際抓手。至此,在短短五個月內,習近平連續推出了新的國家安全觀。
一、國家安委會首次會議的主要精神和內容
這里,我們著重從新國家安全觀的總體思想、目的意義、主要內涵、行動措施方面,對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內容進行歸納:
1.新國家安全觀的總體思路
習近平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2.新國家安全觀的目的意義
習近平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他強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目的就是更好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加強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
3.新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涵
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4.落實新國家安全觀的措施
習近平最后指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要遵循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協調行動、精干高效的原則,聚焦重點,抓綱帶目,緊緊圍繞國家安全工作的統一部署狠抓落實。
二、習近平新國家安全觀的基本特點
歸納起來,新的國家安全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新國家安全觀區別于傳統狹義概念而呈現全面包容性
狹義上的國家安全,是指主權國家獨立自主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和利益的總和;其具體包括:國家獨立、自主和領土完整以及國家政治制度不受侵犯,經濟發展、民族和睦、社會安定不受威脅,國家秘密不被竊取,國家工作人員不被策反,國家機構不被滲透,人民生命、財產不受外來勢力的威脅和侵犯。1993年2月七屆全國人大三十次會議通過的《國家安全法》第四條第一款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進行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追究;其調整對象是以防范、制止、懲治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和其他敵對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為主要內容的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說,以往狹義的國家安全,主要是指國土安全、主權安全、政治安全、人民安全(特指不受外來侵犯和威脅)。
從會議內容看,新的國家安全概念是根據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而提出的一種廣義概念,其內涵和外延非常全面:既對外,也對內;既有政治性的,也有經濟、社會、文化性的;既有傳統的,也有非傳統的(如反恐、生態治理、信息、資源等);既有人的安全,也有事、物的安全;既有環境的安全,也有系統的安全;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互為基礎、互為條件。這就包括以往國家、政府和專家學者所劃分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社會安全四大公共安全(參見2006年出臺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7年發布的《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等)。
2.新國家安全觀是一個體系化的總體和整體
所謂體系化,即指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具有相互關聯性,且按照先后、主次、上下、左右等邏輯順序進行排列組合的總體和整體,而且內部包含各大子系統,且子系統之間具有內在邏輯性,渾然一體。如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會議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傳統狹義上的國家安全雖然有一定的體系,但不是總體全面性的,而是具體對外的國家安全子系統。
而且,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會議強調,要統一部署、科學規劃、統分結合、抓綱帶目等落實措施,更體現了中央高層在行動措施方面的體系化。
3.新國家安全觀調整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范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央會議文件,在涉及國家安全問題時,一般是放在國防、軍事和外交部分加以闡述。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作了重大調整,將“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的表述放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部分加以闡述。
這種重大調整表明,新的國家安全不僅僅是軍事國防和外交事務(對外),也是對內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地將對外國家安全與對內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結合起來,意在表明,國家安全治理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而且本身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改進和創新國家安全治理方式方法。
4.新國家安全觀強調中國特色和中國意蘊
“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也是會議首次提出。這里,可作三方面的理解:第一,當今中國所指的國家安全,已經不同于國外傳統狹義所指的國家安全,而是全面包涵的概念,內涵豐富,外延擴大,這在前面已經闡述。這里明顯強調與中國儒家、道家、法家等傳統文化中的安全文化思想一脈相承,如習近平在國際核安全峰會上強調中國政府的核安全觀和政策“四個并重”原則:發展和安全并重、權利和義務并重、自主和協作并重、治標和治本并重。第二,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觀強調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工作體制,意在表明中央國家牢牢占據國家安全的主導權和控制權,受執政黨領導。第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觀是要通過創新社會治理,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是要服從服務于實現執政黨和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總布局而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三、新國家安全觀考察的啟示和思考
通過上述分析和對中央精神的把握,我們得到新的啟示,引發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在國家安全組織建制方面,國家安全委員會將會統攬包含對外對內的一切公共安全職能,包括國防、軍事和外交等涉外安全職能部門,以及社會治安和警察、減災防災、生產安全(礦山、交通和消防等)和職業安全衛生監管、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生態環境治理、意識形態和文化宣傳安全等公共安全職能部門,都將重新統一規劃整合,至少在職能上重新整合。
第二,現代化國家治理是政府、市場、社會三大主體和多種社會力量的平等合作共治,決不是政府的獨立管制。國家安全雖然強調中央權威性主導,但被納入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則意在表明,國家安全治理同樣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一主多元”格局,同樣是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善治”。
第三,需要注意的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強調服從服務于執政黨安全和國家發展戰略部署和大局,但不能就此認為,國家安全在國內就是黨政對合法公民的人身管制,也不能理解為以往意義上的為“維穩”而“維穩”,而主要目的則是要協調社會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各階層成員和諧共處、確保社會安定有序,最終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社會文明進步。進一步說,執政黨安全與人民安全是統一的:人民安全是執政黨安全的社會基礎;執政黨安全是人民安全的組織保障。當前,在國內,威脅人民安全、執政安全的最大危險是社會公平正義受到嚴重損害,也就是社會結構性風險,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總之,人民安全高于一切,其他諸如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國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等,都統一于人的安全、民的安全,這就是新國家安全觀的宗旨。(刊載于《華礦安全報》2014年4月18日第9期,引用時注明出處)
鄉鎮安全生產明白卡
安全生產明白卡(商貿企業)
中秋假期安全提示!
如何降低高處作業風險?
秋冬季節,這些安全注意事項要牢記
歲末年初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提示
冬季企業生產過程中如何防范事故發生?
冬季安全生產 警惕這8點!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應注意的六…
圖文詳解雙重預防機制
企業經營的風險分析及應對措施
當前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安全工作思路及重點
淺談對安全生產的認識和幾點建議
淺談如何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安全生產“四不傷害”的內容及保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