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械設備的危害因素
機械的危害主要來自運動部件的危害因素、靜止的危害因素和其他危害因素。
(1)運動部件的危害 這種危害主要來自機器設備的危險部位,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旋轉的部件,如旋轉的軸、凸塊和孔、旋轉的連接器、芯軸,以及旋轉的刀具、夾具、風扇葉、飛輪等;
②旋轉部件和成切線運動部件間的咬合處,如自動傳輸皮帶和它的傳動、輪鏈條和鏈輪、齒條和小齒輪等;
③相向旋轉部件間的咬合處,如齒輪、軋鋼機、混合輪等;
④往復運動或滑動的危險部位,如鍛錘的錘體、壓力機械的滑塊、剪切機的刀刃、帶鋸機邊緣的齒等;
⑤旋轉部件與滑動件之間的危險,如某些平板印刷機面上的機構、紡織機械等。
(2)靜止的危害因素 靜止的切削刀具與刀刃、突出較長的機械部分,毛坯、工具和設備邊緣鋒利飛邊及表面粗糙部分,以及引起滑跌墜落的工作臺平面等。
(3)其他危害因素 飛出的刀具、夾具、機械部件,飛出的切屑或工件,運轉著的加工件打擊或絞軋等。
2.預防機械事故的一般措施
(1)設備的設計和制造 機器設備生產制造企業,要在設計、制造生產設備時同時設計、制造、安裝安全防護裝置,達到機器沒備本質安全化,不得把問題留給用戶。具體要求如下。
①對防護裝置的要求如下:
a. 安裝牢固、性能可靠、并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b.適合機器設備操作條件,不妨礙生產和操作;
c.經久耐用,不影響設備調整、修理、潤滑和檢查等;
d.防護裝置本身不應給操作者造成危害;
e.機器異常時,防護裝置具有防止危險的功能;
f.自動化防護裝置的電氣、電子、機械組成部分,要求動作準確,性能穩定并有檢驗線路性能是否可靠的方法。
②機器設備的設計、必須考慮檢查和維修的方便性。必要時,應隨設備供應專用檢查,維修工具或裝置。
③為防止運行中的機器設備或零部件超過極限位置,應配置可靠的限位裝置。
④機器設備應設置可靠的制動裝置,以保證接近危險時有效地制動。
⑤機器設備的氣、液傳動機構,應設有控制超壓、防止泄漏等裝置。
⑥機器設備在高速運轉中容易甩出的部件,應設計防止松脫裝置,配置防護罩或防護網等安全裝置。
⑦機器設備的操作位置高出地面2m以上時,應配置操作臺、欄桿、扶手、圍板等。
⑧機器設備的控制裝置應裝在使操作者能看到整個設備的操作位置上,在操作臺處不能看到所控制設備的全部時,必須在設備的適當位置裝設緊急事故開關。
⑨各類機器設備都必須在設計中采取防噪聲措施,使機器噪聲低于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
⑩凡工藝過程中產生粉塵、有害氣體或有害蒸氣的機器設備,應盡量采用自動加料、自動卸料裝置,并必須有吸入、凈化和排放裝置,以保證工作場所排放的有害物濃度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的有關要求。
⑩設計機器設備時,應使用安全色,易發生危險的部位,必須有安全標志。安全色和標志應保持顏色鮮明、清晰、持久。
⑩機器設備中發生高溫、極低溫、強輻射線等部位,應有屏護措施。
⑩有電器的機器設備都應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以防止觸電,同時注意防靜電。
(2)設備的安裝和使用
①企業要按照制造廠提供的說明書和技術資料安裝機器設備。企業自制的機器設備也要符合《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的各項要求。
②要按照安全衛生“三同時”的原則,在安裝機器設備時設置必要的安全防護裝置,如防護欄柵,安全操作臺等。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③設備主管或有關部門應制定設備操作規程、安全操作規程及設備維護保養制度并貫徹執行。
(3)機器設備的保養
①日常維護保養 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生產中必須做到:班前、班后要認真檢查、擦拭機器設備的各個部位;按時、按質加油;使設備經常保持清潔、潤滑、良好。班中嚴格按操作規程使用機器設備,發生故障及時排除,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②一級保養 以操作工人為主,維修工人配合,對機器設備進行局部解體和檢查;清洗所規定的部位;清洗濾油器、分油器及油管、油孔、油氈、油線等,達到油路暢通、油標醒目;調整設備各部位配合間隙、緊固各部位。
③二級保養 以維修工人為主,在操作工人參加下,對設備進行針對性的局部解體檢查、修復或更換磨損件,使局部恢復精度;清洗、檢查潤滑系統,更換陳化油液;檢查、修理電器系統、安全裝置等。
(4)工作場地的環境要求
①工作場所的地面要平坦清潔,不應有坑、溝、孔、洞等;不得有水渣、油污,以防絆倒、滑倒。
②機床設備的周圍,應留有必要的空間、通道,工具、工件要擺放整齊。
③工作地點照明,除采用全部混合照明外,還應根據不同操作條件增設照度足夠的局部照明裝置。照明的布置應避免產生工作現場炫眼。
④位于2m以上的工作點,應按高處作業安全要求,提供必要的防護設施和個體防護用品。
⑤為了減輕操作工人的疲勞,應盡量避免不正常體位姿勢的操作。減少立姿操作,提供高度可調的座位或工作臺架,使人體手架擺放自由舒展。
3.壓力容器爆炸事故預防
(1)壓力容器爆炸事故的原因 壓力容器爆炸事故,是涉及設計、制造、檢驗和使用等各個環節的復雜技術問題。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設計錯誤、粗制濫造。如選用的材質不符標準要求,滿足不了容器運行工藝條件;材質存在超標缺陷;容器的承壓部件結構設計不合理,達不到強度要求;制造質量差,尤其是焊接質量差,產品存在超標缺陷;安全裝置及附件設計、選型錯誤,不配套,附件、儀表性能不符合要求。
②壓力容器在運行中使用管理不當,致使容器因承壓能力等原因而發生爆炸,比如,使用中發生超壓、超溫、超載現象;在由于違章操作,運行中未執行定期檢驗制度,容器缺陷未能及時發現,表面裂紋擴展為穿透裂紋導致容器破裂發生爆炸;不執行操作規程,頻繁升降壓,使壓力波動過大和懸殊,產生疲勞裂紋;因介質、大氣和應力腐蝕產生的腐蝕裂紋而發生爆炸。
③容器制成后打壓驗收或投產前設備試驗不當,以及投料錯誤,容器停止運行物料置換不當發生的爆炸。
(2)壓力容器爆炸機理及影響因素 壓力容器爆炸,可分為物理性爆炸、化學性爆炸及化學性氣體爆炸后而引起的物理性爆炸。
①物理性爆炸 容器在允許工作壓力下發生爆炸,這類事故多因容器粗制濫造,焊縫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容器長時間未進行檢驗維修,容器壁厚因腐蝕而減薄或由各種原因引起裂紋并不斷擴展,容器因超壓發生爆炸。這類事故多因操作人員違章操作,或因安全泄壓裝置不全、失靈或失效。
②化學性氣體(化學反應)爆炸 這類事故指容器內發生不正常化學反應,使容器介質體積劇增或溫度劇增,致使壓力升高導致容器爆炸。這類事故多是由于誤操作使容器內產生異常化學反應,或是工藝流程管道不符合安全要求而發生串料和?昆人了其他可能發生異常化學反應的物料、氣體,由于化學反應劇烈而引起災難性事故。
兩種以上氣體發生的化學反應爆炸,如盛裝易燃易爆氣體的容器混入空氣達到爆炸極限時,也會因靜電火花、容器間的撞擊等較小的能量觸發而發生爆炸。
③容器破裂后的二次空間爆炸 這類事故指盛裝易燃介質的容器爆炸后,易燃介質與空氣混合形成一團爆炸性混合氣體,由于氣體高速流出產生的靜電火花或容器碎片撞擊產生的火花提供了火源,在容器爆炸后產生二次空間爆炸,這種爆炸事故形同化學反應爆炸一樣,往往是災難性事故。
事故調查應遵循原則
有關事故責任追究的規定
有關事故處理的規定
事故隱患排查與治理
安全生產事故法律責任追究
傷亡事故的統計
事故原因的分析
安全生產事故調查與處理
安全生產事故分類
事故分類與分級
造成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原因
安全生產事故的處理與整改措施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制度
我國關于事故類別的分類
工傷事故定義、范疇、分類及原因
安全生產事故調查詢問筆錄制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