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產業上游是煉化產業,下游是藥品、電子、通訊等產業,連最風行的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和太陽能光伏板,也少不了染料涂層。換言之,在現代社會,人類根本離不開化工產業。
18世紀至今,德國化工事故屢有發生,并對生命和環境造成危害。但這一切并非無法避免,化工與公民、環境之間,絕非是簡單的對立關系。德國在公民監督下,通過施行嚴格的法規、不斷豐富技術手段、積極完善企業管理制度,把化工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降到了最低。
從經驗到制度
從無到有,從積累經驗到制定標準,再到一整套環境責任制度,德國的相關制度旨在促進產業與環境間的平衡發展。
當越來越多的蒸汽機投入使用后,鍋爐爆炸成了所有工業企業家的夢魘。直到1865年的曼海姆啤酒廠爆炸,德國工業界對安全生產隱患再也無法容忍。
1866年,曼海姆啤酒廠的有識之士創立了一個私人機構——技術調查委員會,對工廠生產安全進行研究,并不斷積累技術經驗,進而制定安全生產標準。
此時,德國保險業也已認識到,如果其更加積極地投身于事故預防工作中,就可以讓生產過程中的風險變得可控,工廠也就可以成為其穩定的客戶群。
受經濟利益驅動,德國在過去百余年的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產業發展、安全研究及相關保險,逐漸構成了一個體系。然而,早年間,這些只是行業內部的規約,并未上升到法律層面。
1930年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和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發生后,公眾開始意識到,化工產業會對公共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
隨后,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相繼在德國誕生,特別是對有毒化工產品的生產安全,德國提出了嚴格的審核標準。
聯邦德國在1974年頒布了《聯邦排放控制法案》等相關法律,并在隨后不斷修改完善。法案對于可能發生事故、造成環境污染及其他災難的工業裝置,在建設、運行方面提出管理要求,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工廠,擬定了不同的管理規范。
“該法案促使德國建立了一套環境責任制度。”歐華律師事務所德國合伙人、訴訟和規制部主管吉斯貝爾茨博士說:“事故發生后,企業要在法庭上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安全管理、員工培訓與管理以及操作流程,均符合規范要求。”
根據德國聯邦環保局的解釋,該法案最主要的原則是“與時俱進”,即工廠管理者需要使用先進的安全工程設備、建立完備的安全管理體系以及制定事故預防計劃。
與此同時,以1971年綠色和平組織的成立為代表,環境公民運動得到迅速發展,不斷推動規范、標準趨于嚴格。
1976年7月10日,位于意大利塞維索的伊克梅薩化工廠加堿水解反應釜因反應放熱失控引發爆炸,生產中產生的劇毒化學品隨著爆炸物在空氣中飄散,造成嚴重污染和人畜中毒。
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歐洲委員會于1982年出臺了《塞維索準則》。1996年,歐洲委員會又出臺了更為嚴格的《塞維索II準則》——在歐洲委員會各成員國,這項準則被上升為法律。
今年5月31日,更新后的《塞維索III準則》將以法律形式在德國頒布。
相對于美國的環境責任制度,德國的相關制度較為溫和,旨在促進產業與環境間的平衡發展。“現在,德國民眾主要關注政府對化工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是否進行了有效檢查。”吉斯貝爾茨博士說。
目前,德國聯邦環保局下屬的事故報告與評估中心已對德國的化工事故進行了系統整理,每年向公眾公布研究報告。
為了自己的名譽
隨著公眾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化工企業發現,其名譽狀況每況愈下。為了恢復名譽,化工企業建立了比政府法規要求更高的標準體系。
每次見到新客戶和拜訪者時,歐尼佳精細化學公司總裁舒爾茨博士,總要先掏出三張證書: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德國化工學會頒發的“責任關懷”倡議認證及食品與藥品監管局的證書。
這家曾隸屬于德國愛克發集團的化學公司,在兩德統一后的私有化改革中,實現了獨立。現在,該公司為全球醫藥、電子、影像等下游產業提供中間品。“有了這些證書,我們才能夠購買生產保險和產品保險。如果沒有通過認證和購買保險,客戶就不敢從我們這里采購產品。”舒爾茨說。
2012年,德國化工產業創造了1840億歐元的營業收入,其在GDP中的產業占比僅次于汽車和機械工程產業,排名德國第三。由于產業的特殊性,德國82%的化工產品都為中間體,最終被用于其他行業的生產中。因此,德國頒布了嚴格的環境法案后,通過緊密咬合的產業鏈,用經濟手段促進化工產業的安全生產。
德國的化工領域專家并非完全集中在化工企業,而是廣泛分布在保險等行業領域。保險等行業都有專門的化工專家,他們根據每年的化工事故情況,加強對投保企業的安全審計和安全指導。
一些行業協會的認證及保險險種的選擇,并非由政府指定,而由企業自行選擇。“隨著公眾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化工企業發現,其名譽狀況每況愈下。為了恢復名譽,企業建立了比政府法規要求更高的標準體系。”歐華律師事務所高級法律顧問施泰特博士稱。
化工設備的安全可靠性也在不斷提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德國化工企業越來越多地采用以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為代表的系統性風險分析技術,來提高風險防控水平。
德國化工協會為此提出了“責任關懷”工業倡議。化工巨頭巴斯夫股份公司也提出“工業倡議超越合規”的口號,倡導化工企業敢于采納高于法律標準的行業標準和企業內部管理規范,因而出現了另一種“德國制造”。
目前,在企業內部的安全生產能力建設中,巴斯夫股份公司鎖定了七大領域:化學品與反應、流程設計、設備選址、裝置與材料、流程控制、保護裝置及安全措施。
德國石油工程師協會則針對可能造成氣體泄漏的人為誤操作、設備故障、實際設備與設計失準三種可能性,分別設計了管理與預防規范,制作了事故發生后的操作手冊。
一些德國企業界人士認為,化工安全需要依托一個全社會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公民的敏感性、政府持續不斷的投入、人才的教育與培訓以及企業自身的能力建設,要讓所有化工企業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并非企業負擔,而是其重拾名譽必須要做的。
BP公司的安全黃金定律
體驗美國電力建設的安全施工
直面德國煤礦安全生產
5S推動實戰過程
中美建筑業安全管理的比較研究
美國安全生產監察工作及其特點
國外公共安全危機管理概述
美國地下管線的安全管理
我國國內外安全形勢分析完整版
國內外食品安全現狀
國內外煤礦安全生產現狀
國外安全生產管理理念
國外安全生產的經驗值得借鑒
國外安全生產法的歷史演變和發展
公司海外辦事處機構和人員安全管理規定
國外先進安全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