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礦安全歷來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本文結合澳大利亞煤礦安全管理與文化的先進經驗,分析我國煤礦安全管理與文化存在的問題,希望給予我國當前煤礦安全生產以借鑒。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四大產煤國、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其煤礦安全又被譽為世界上最好水平。從1979年到1999年,澳大利亞全國發生死亡1O人以上的特大礦難6起,共死亡69人,2000年到2001年問,死亡2人,百萬噸死亡率僅為0.014。2003年至今,澳大利亞全國煤礦實現了零死亡,這都得益于他們先進的安全生產管理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1 澳大利亞煤礦安全管理特征
1.1 健全的安全法規與制度
澳大利亞于1984年頒布了《職業安全健康法》,1994年又制定了《礦山安全健康法》。澳大利亞各州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新南威爾士州先后頒布了《煤礦管理法》、《煤礦監督員資格管理條例》、《煤礦監督監察員、地區監督監察員和電氣監督監察員選舉管理條例》以及《煤礦規程法》等法律法規,將采礦安全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都納入法律的制約范疇。例如,按照法律規定,每一個采掘區都必須開辟救生坑道,配備氧氣瓶、面罩等救生設備;同時,在采掘區的入口處設立號牌存放欄。存放欄內有多少個掛釘,就表明救生坑道內有多少套救生設備。如果掛釘上掛滿號牌,就表明該區域內法定人數已滿,其他人不得人內,必須等里面的人出來后才能進去,無論他是什么職位,干什么工作。這樣,既限制了工作面的人數,同時,一旦發生事故,可及時確定工作面人數以便營救。
澳大利亞煤礦安全監察嚴格,以立法和行政管理礦山。安全管理是企業行為,安全監察和指導為政府職能。礦業業主和經理人員如果不遵守制度,他們的專業執照會被注銷,會受到法律制裁;如果發生了死亡事故,業主可能被處以100萬澳元(1澳元約合0.77美元)的罰款。并有規定,對不履行安全責任情節嚴重的管理人員,將終身不得再從事該行業的嚴厲處罰。
1.2 高素質的職工隊伍
規定了監察員資格的任職資格,煤礦監察長、副監察長和高級監察員必須持有礦山經理的資格證書,有不少于3年擔任監察員的經歷或有不少于3年擔任地下礦山經理的經歷;煤礦安全監察員必須持有礦山經理的資格證書,有不少于3年擔任地下礦山經理的經歷。他們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按照職業健康與安全法的要求,從事高風險職業的人員必須經過確認的培訓。所謂確認的培訓,是由各州的職業健康與安全機構通過考核,合格后發給培訓合格證書。
1.3 嚴格的安全檢查標準
對有放射性危害的和塵毒危害的礦山安全監察十分嚴格,各個機房、檢修地點有專人對噪聲進行檢查。在噪聲環境中少安排或不安排作業人員,對高噪聲環境要求安設噪聲指示器,工人必須采用高效能保護用品和粘膜式耳塞,減少噪聲源接觸時間。安全規程規定全工班噪聲平均不許超過85dB,最高短時不許超過140dB。噪聲控制突出強調機械設計必須符合國家噪聲標準,礦井檢測瓦斯、粉塵、噪聲和環境衛生條件的儀器全部需經過安全監察處檢驗批準,安全性能不合格的產品一律不準入井。
1.4 科學的風險評估
從1875年到2002年,在澳大利亞,一共發生了1900多起嚴重的礦山生產事故,導致1萬多人傷殘。尤其是從1996年到1997年的10年間,在新南威爾士州共有7起嚴重的礦山事故發生。正因此,所有礦業公司都實行了潛在事故的報告制度,即鼓勵工人和技術人員尋找事故隱患,對新引進的設備、新的生產工藝、新的工作地點、新的工作環境都要進行風險評估。所謂風險評估就是由集培訓人員、管理人員、工程師和操作人員于一體的礦內組織,以尋找可能引發事故的因素為目的,并針對這些潛在事故因素提出防范措施。
貴州是典型的“兩欠”地區,但這并不是任何“亂開發”和“偽發達”的理由。澳大利亞在礦產資源開發與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簡明有效的管理體制、先進科學的開發理念、健全可靠的安全體系、全面覆蓋的社保網絡、完善持久的環保措施,對貴州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今年3月,我參加了由省外專局、省安監局組織的“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考察團,赴澳大利亞進行了20天的公務考察,對該國的礦產資源開發、工礦企業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其先進理念和科學管理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澳大利亞地處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采礦業和服務業、制造業、農業并稱澳大利亞的四大主導產業。據官方統計,2006至2007年,采礦業產值占澳大利亞GDP的51%。
澳大利亞的先進經驗和科學管理模式
簡明有效的管理體制。澳大利亞實行三級政府體制,分別是聯邦政府、州/領地政府和地方政府。國內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都掌握在州/領地政府手中,從而減少了多層審批和多重管理環節,資源管理和利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通過多年探索努力,澳大利亞的采礦業得到快速增長,一是形成了開放有序的礦業市場,政府退出勘探市場,既減少了大量支出,又設置了一道門檻,讓差劣企業望而卻步,而優強企業的進入,為國家探明了巨大的資源財富。二是有效控制了環境和安全等問題,基本上實現“零污染”、“零傷亡”和資源循環利用。三是礦產品出口對國際市場影響不斷擴大,在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占據越來越有利的地位。
先進科學的開發理念。提高產業集中度,避免資源過度消耗和浪費;就地就近布局關聯產業,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將礦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開發的基本內容,壯大區域經濟,促進社區發展;高度重視公眾意見,促進“共同成長”,實現多贏目標是澳大利亞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秉承的理念。
澳大利亞的煤炭主要集中在新州和昆州,礦山機械、機電設備等配套產業和發電廠等下游產業也都比較集中,不存在長途運煤發電的現象。這樣有利于對礦產資源進行統一規劃、集約開發。澳大利亞優越的地理條件,豐富的礦產資源,開放的市場環境,高效的政府服務,吸引了一大批跨國公司接踵而來,成就了“必和必拓”、“力拓”、“OZ”等一批國際礦業巨頭。在澳大利亞,礦區供電、通訊、公路、鐵路(不允許用汽車運輸礦產品)等基礎設施由采礦業主負責建設、維護,同時,采礦業主還要承擔與地方政府協商好的完善當地基礎設施一些項目的建設。礦業的拉動力為1?4,每個礦區的開發,都能為當地帶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持久的經濟繁榮。
此外,在澳大利亞,資源開發的每個項目、每個環節都要做到公開透明,充分采納公民和社會意見。公民、企業和政府法律地位平等,三者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共同成長”,使澳大利亞的礦業發展保持著勃勃生機。
健全可靠的安全體系。上世紀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亞實行的是行政命令為主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導致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礦難事故多發,社會壓力很大。1994年,澳大利亞將英國羅本斯勛爵的“關愛責任”理論融入其法律體系,逐步形成了“風險評估和參與式安全管理”新模式。其特點一是以風險為基礎,以“零傷亡”為目標,礦主、礦工和工會共同制定規章,并參與對風險的評估、控制和管理,政府不頒布標準,也不代企業制定規章制度,只負責監督企業和員工的執行情況;二是安全責任完全由礦主和礦工承擔,政府不承擔連帶責任;三是加大處罰和法律追究力度,切實保護工人合法權益。
此外,澳大利亞還很注重安全教育培訓。政府每年投入工礦業的培訓資金是其他行業平均值的3倍;監管部門還設立專職安全監察員,定期對生產經營單位的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生產行為下達安全指令,如責令整改、停止設備運行、進行行政處罰、停止生產活動等;政府監管部門因人員不足或被監管企業的專業程度太高,還可以委托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檢查,相關費用由政府支付。
全面覆蓋的社保網絡。在澳大利亞,法律規定生產經營單位至少要購買兩份安全方面的保險,一份是工傷保險,另一份是生產經營場所安全保險。沒有辦理以上保險的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發生安全事故后的保險賠付額度很高(原則使其生活達到受傷前的水平)。
完善持久的環保措施。澳大利亞人的環保意識相當強。在澳大利亞,申請采礦許可的材料里必須有礦區后續計劃,即環境恢復計劃、包括資金預算。環境恢復計劃由采礦業主與礦區土地所有者及當地地方政府共同協商確定,州/領地政府在發放采礦執照時根據采礦業主申報的環境恢復計劃預算所需資金一次全額收取環境恢復保證金,閉坑時采礦業主按申報的環境恢復計劃進行環境恢復,達到要求后政府返還保證金。若閉坑時采礦業主無力按計劃恢復環境或環境恢復達不到計劃要求,由政府使用保證金對環境進行恢復,直至達到計劃要求。
BP公司的安全黃金定律
體驗美國電力建設的安全施工
直面德國煤礦安全生產
5S推動實戰過程
中美建筑業安全管理的比較研究
美國安全生產監察工作及其特點
國外公共安全危機管理概述
美國地下管線的安全管理
我國國內外安全形勢分析完整版
國內外食品安全現狀
國內外煤礦安全生產現狀
國外安全生產管理理念
國外安全生產的經驗值得借鑒
國外安全生產法的歷史演變和發展
公司海外辦事處機構和人員安全管理規定
國外先進安全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