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戈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大會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委員會,即“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承擔重新評估環境與發展關系的調查研究任務,歷時若干年,在考證大量素材后,于己于1987年出版了“我們共同未來”報告,這篇報告首次引進了“持續發展”的觀念,敦促工業界建立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這份報告一頒布即得到了50多個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他們聯合呼吁召開世界性會議專題討論和制定行動綱領。
從80年代起,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公司為了響應持續發展的號召,減少污染,提高在公眾中的形象以獲得經營支持,開始建立各自的環境管理方式,這是環境管理體系的雛形。1985年荷蘭率先提出建立企業環境管理體系的概念,1988年試行實施,1990年進入標準化和許可制度。1990年歐盟在慕尼黑的環境圓桌會議上專門討論了環境審核問題。英國也在質量體系標準(BS5750)基礎上,制定BS7750環境管理體系。英國的BS7750和歐盟的環境審核實施后,歐洲的許多國家紛紛開展認證活動,由第三方予以證明企業的環境績效。這些實踐活動尊定了ISO14000系列標準產生的基礎。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183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出席會議, 通過了“21世紀議程”等文件。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全球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開始了。各國政府領導、科學家和公眾認識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必須改變工業污染控制戰略,從加強環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預防(清潔生產)的新觀念。通過企業的“自我決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環境管理融于企業全面管理之中。
為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207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正式開展環境管理系列標準的制定工作,以規范企業和社會團體等所有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的環境行為,支持全球的環境保護工作。
環境管理體系評審報告
塑料制品業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作業指導書
記錄控制程序
知識管理控制程序
組織的環境、相關方分析及風險控制程序
變更管理控制程序
設計和開發控制程序
事件調查控制程序
環境因素的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
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與措施
ISO14000、ISO18000適用法律法規清單
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
安全生產工作的“兩大體系”
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報告
建立EHS體系需做的95件事項
5S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