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為了對管理體系有關的內外部環境、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進行識別和分析,針對識別和確定的內外部因素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機遇確定措施,以確保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公司質量、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的環境分析和相關方需求、期望識別和確定,根據風險和機遇優先性進行措施確定和管理。
3.職責
3.1、總經理負責組織識別和確定質量、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機遇,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 。
3.2、研發部負責收集匯總相關部門對組織環境分析、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等信息,編制公司發展戰略規劃。
3.3、各相關部門負責與其職責相關的內外部環境、相關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4.工作程序
4.1、綜治辦根據組織確定的管理體系范圍,確定其環境分析中應關注的內外部因素及相關方需求和期望,由責任部門建立渠道收集相關的信息,并進行監視和評審。
4.2、外因環境分析,可以采用PEST分析等工具,要考慮來自于國際、國內、地區和當地的各種法律法規、技術、競爭、市場、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外部因素。
4.3、內部環境要考慮與公司的價值觀、文化、知識和績效有關的內部因素。
4.4、相關部門在確定與管理體系有關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時,要對與公司有關的相關方進行系統地識別,如顧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主管部門、投資者、員工、競爭對手、研發機構等。
4.5、安全部對與公司發展有關的安全形勢、法律法規和外部環境進行識別、匯總和分析,提出應對措施和建議。
4.6、環境部要結合國家的環境政策和產業政策、環境功能區劃和相關標準、規范等,對公司環境管理提出措施和改進建議。
4.7、經營部、研發部要及時識別顧客的需求和期望,及時反饋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生產部和質檢部,提出改進產品和服務建議。
4.8、技術部對行業發展情況、產品標準發展趨勢和行業協會的最新動態進行分析,識別公司產品現狀的風險和機遇,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建議。
4.9、由相關責任部門對措施的落實和有效性進行評價,當措施不能應對風險和機遇時,對相關的風險和機遇重新評價并制定新的措施。
4.10、公司在年度的管理評審會議上,對相關部門提出的環境分析和相關方需求和期望進行評審。
4.11、最高管理者依據公司宗旨和戰略方向,對影響實現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預期結果能力的內外部環境和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進行權衡分析,確定其對管理體系的影響及所帶來的風險等級及優先管理事項,制定應對的措施,形成公司的中長期或年度的經營計劃或工作計劃。
5、相關記錄
5.1 組織環境、相關方分析及風險控制一覽表
環境管理體系評審報告
塑料制品業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作業指導書
記錄控制程序
知識管理控制程序
組織的環境、相關方分析及風險控制程序
變更管理控制程序
設計和開發控制程序
事件調查控制程序
環境因素的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
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與措施
ISO14000、ISO18000適用法律法規清單
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
安全生產工作的“兩大體系”
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報告
建立EHS體系需做的95件事項
5S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