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推進城鄉安全一體化
??? 桐鄉位于東部沿海地區,2005年,桐鄉市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9位,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市)第24位,屬中國經濟最發達縣域經濟之一。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非常快,現在正加快實施新農村建設。桐鄉市是浙江省第一家作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縣市。把全境723平方公里全部納入城市規劃體系。全市區域面積不大,但是人口比較密集。目前,全市的人均GDP達到4000美金以上,在這樣的經濟發展階段,結合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將為城鄉安全工作帶來重要的戰略機遇。
(一)城鄉一體化是必然趨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盡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城鄉公交的一體化,2004年全市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是浙江省第一批完成康莊大道的縣市,178個行政村全部通車。城鄉供水一體化,2006年底已經完成100%。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把農村垃圾收集起來,按照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循環生產、清潔生產要求全部送入環保熱電廠焚燒發電。目前正在推進的城鄉醫療一體化等涉及“三農”領域的發展事業正在積極籌劃和推進之中。
(二)城鄉安全一體化勢在必行。城鄉一體化模式的推進,帶動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在提高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的同時,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許多方面都涉及到“三農”領域安全問題。比如城鄉公交一體化后,公路里程成倍增長,農村汽車擁有量大增,交通參與人數激增,交通事故總量不斷增加。一條新的公路開通初期,就會連續成帶狀的發生交通事故,遏制道路交通事故難度明顯增大。所以把安全意識宣傳深入到鄉村,提高農村居民自我保護能力是當務之急。在安全生產上,“城鄉安全一體化”已是政府勢在必行的實事工程和生命工程。
(三)產業升級助推城鄉一體化進程。桐鄉市提出二次創業符合中央提出的打造創新型社會的要求。當前,許多企業面臨著產業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安全監管工作更加顯得尤為重要。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就是以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的二次創業。現在,桐鄉工業經濟占到經濟總量的60%,制造業是大頭,其次是服務業,占33%,農業只占6%左右。桐鄉的工業是脫胎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鄉鎮工業,整個產業層次都比較低,如建筑材料、水泥磚瓦業、制革業等,這些都是手工勞動密集型、高污染低效能低產出企業,必須適時進行調整。因此,實施了“騰籠換鳥”的經濟發展思路,就是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把老的不節約的、不環保的、不安全的產業砍掉,才能在新的產業上有所創新。比如,幾年來對全市所有機立窯水泥生產線全部關停轉產,對全市131座磚瓦廠連續二次調整關掉118座,暫時保留13座。利用騰出來的資源上一些附加值高的機械制造、電子電器、生物醫藥、環保設備制造等產業。
???????? 三、培育農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的各個領域。安全文化對安全生產具有引導和統領作用。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著眼于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質,大力培育和建設積極向上的、適合農村特點的安全文化,根本任務就是實現區域安全發展。實施綜合監管工作三大拓展:即從工業領域向農業領域拓展;從突出城市安全向農村居民事故預防拓展;從注重生產領域向生活領域拓展,全面構建全社會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大安全格局,為安全文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一)培育制度文化。培育農村安全文化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整體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是切實提高區域安全生產綜合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桐鄉市在推進城鄉安全一體化實踐中,首先把城鄉安全一體化建設的突破口選在村莊整治和建設上,在此基礎上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機制。這是一項順民意,得民心的實事工程,能夠確保農村居民享受改革發展給他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這將為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城鄉安全一體化打開新局面。
(二)培育體制文化。當前我國農村的安全狀況嚴重的根源在于缺乏體制保障。切實解決農村安全監管“無人抓、無人管”、農村預防安全事故工作“重視不起來,落實不下去”的問題,必須落實安全監管組織向鎮鄉、街道延伸,監管網絡向村、社區和村民小組延伸,監管對象向中小企業延伸,進一步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安監網絡體系。“三農”領域缺資源、缺經費問題由來已久,不創新體制、機制就沒有路可走。實施“生產安全員、消防安全員、交通安全員、食品安全員、環保安全員和消費維權員”的“六員合一”基層安監隊伍,可以用很少的成本緩解當前農村突出的安全問題。
(三)培育機制文化。建立一套機制是培育農村安全文化的治本之策。城鄉安全一體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一套長效機制來保障,安全文化機制建設必須在其中體到充分體現。
一是建立安全文化建設專項經費機制。建立專項經費保障機制實質是確立地方政府樹立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安全監管責任的具體抓手。縣(市)、鎮鄉級財政支農資金中單列安全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同時,保證安全文化創建經費的穩定增長。
二是鼓勵工商企業反哺“三農”機制。確保農村安全文化建設得到社會經濟組織的支持,可以采取結對助困的辦法建立長期持續的安全文化建設經費來源,緩解經費緊及文化活動少,群眾參與性差等現實困難。積極開展城鄉安全文化下鄉進戶活動,形成城鄉互動機制,消除城鄉在安全監管上“二元模式”的影響。
三是發揮學校陣地形成聯動機制,開展“小手牽大手,安全進萬家”活動。精心設計安全教育大綱,把在校學生當作安全文化傳播的使者,把中小學校和幼兒園作為安全文化傳播陣地,通過家家戶戶的“小手”去影響和教育千千萬萬的“大手”,形成高效有力的安全文化宣傳氛圍。
四是安全文化建設評估考核機制。把推進城鄉安全一體化建設的領導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不斷完善和創新評估考核辦法,樹立安全文化新風,體現核心價值觀,保證城鄉安全一體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四)培育創安文化。政府必須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政府作風建設年活動,強化農村安全文化建設力度,切實有效整合政府和監管部門的監管資源,緩解農村安全監管領域長期成為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工作的盲區和薄弱區的現狀。
一是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及其辦公室要積極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加強安全文化基地建設工作的指導和服務。監管部門要按照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充分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能。
二是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發揮各自優勢,開展群眾性安全文化建設活動,把農村創建和諧民風、創安新風作為履行部門職能的實事工作做深做細,務實惠民。
三是安全生產服務部門和社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專業服務功能,構建信息、科技、宣傳教育和培訓等安全文化建設支撐體系,下農村,進社區開展便民服務。
四是新聞媒體要加大安全宣傳和社會監督力度,結合農村新時代、新面貌、新生活大量傳播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豐富農村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