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有關安全管理理論和統計分析方法,對37年間332起工傷事故進行綜合分析,找出事故規律,并結合目前轉爐煉鋼的工藝裝備條件,提出事故防范對策。
某公司轉爐煉鋼廠從1965年建廠至今,37年間共發生工傷事故332起。認真回顧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總結歸納轉爐煉鋼作業現場安全生產的規律,對我們更好地貫徹黨和國家“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方針,落實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有針對性地搞好轉爐煉鋼安全生產有重要意義。
1 傷害種類分析
1965~2001年,轉爐煉鋼廠共發生工傷事故332起,其傷害種類分布如圖1。

圖1 332起事故傷害種類分布
由圖1可知,物體打擊、灼燙、起重傷害占事故總數的73.4%,為主要傷害種類,稱之為煉鋼生產的“三大傷害”。
1.1 物體打擊
從事故發生的地點看,爐前、供料、錠垛區和維修工房為物體打擊事故多發區(占71%),見圖2。對根據發生傷害的作業種類(圖3),可知,轉爐爐前、供料區域、鋼錠(坯)區和設備維修作業是防止物體打擊的重點。特別是在這些部位使用天車作業時,更應把“防止重物墜落傷人”作為重中之重,加以防范。

圖2 物體打擊事故發生地點分布

圖3 物體打擊事故作業種類分布
1.2 灼燙
發生灼燙的地點分布如圖4所示,轉爐爐前、化鐵爐爐前和澆鋼工位為灼燙事故易發區。

圖4 灼燙事故發生地點分布
1.3 起重傷害
起重傷害90%(圖5)發生在直接使用天車作業過程中,因此,正確使用天車及司機與地面作業人員的配合是預防起重傷害事故發生的關鍵。

圖5 起重傷害事故分布
2 傷害度分析
332起事故中,按軌傷、重傷和死亡傷害分析,如圖6所示,重傷和死亡共46起,占13.8%。

圖6 傷害度分類
2.1 重傷、死亡的傷害種類分布
由圖7可見,“起重傷害、物體打擊和灼燙”這“三大傷害”占重傷、工亡事故總數的72%,再次證明煉鋼生產作業現場所謂“三大傷害”的規律性。

圖7 重傷、死亡的傷害種類分布
2.2 重傷及死亡工種分布
由圖8可知,重視傷害(重傷和死亡)在工種的分布上沒有明顯的規律性,重度傷害與所從事的工種沒有必然的聯系。可見,在主要生產崗位,只要遵章守紀,有效地消除事故隱患,可以做到避免重度傷害;反之,如果在輔助生產崗位違規違制,違章作業,也有可能受到傷害。這一規律也告訴我們,安全工作要堅持“三全”管理,即全員、全面、全過程。

圖8 重傷及死亡工種分布
3 年齡分析
332起事故中,受傷害者的年齡分布如圖9所示。

圖9 不同年齡段的事故分布
由圖可見,35歲以下的青年工人占事故人數的78%。由于青年工人的安全意識差,事故防范能力低,操作技能和作業經驗不足,使之成為易發生事故、易受傷害的群體,應作為安全工作的重點對象。
因此,應加強對青工的勞動紀律教育,安全意識培養,注意總結和交流事故防范經驗,推行標準化操作,提高作業水平和作業技能。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根據青年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競賽和考試活動,使之成為安全生產的主力軍。
4 作業區域分析及防范對策
起重作業、轉爐冶煉和連鑄作業是轉爐煉鋼事故的多發區域。
4.1 轉爐作業區
據統計,轉爐作業區共發生工傷事故46人次,其中爐下清渣10起(占21.7%),爐體維修6起(占13%),爐前平臺19起(占41.3%),上部平臺4起(占8.8%),砌爐過程中7起(15.2%)。
由此可見,轉爐作業區的防范重點為“一點三面”,即爐體維修作業點,爐下清渣作業面、轉爐平臺作業面、上部平臺作業面。
轉爐作業區“一點三面”的防范對策見表1。
見表
表1 轉爐作業區“一點三面”防范對策
4.2 連鑄作業區
自1994年11月連鑄投產以來,共發生工傷事故13起。事故主要集中在連鑄平臺,其中灼燙為主要傷害,防灼燙應是連鑄的防范重點。
4.2.1 防灼燙因果分析(圖10)

圖10 連鑄灼燙事故因果圖
從因果分析看,在造成灼燙事故的31條原因中,主要原因有:(1)勞動用品穿戴不齊全;(2)操作經驗不足;(3)夾子不好用;(4)護板損壞;(5)場地衛生差、物品擺放亂;(6)氧氣管接頭不牢等。針對主要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尤其要注意加強對生產事故處理技能的指導,但最根本的是,要以生產的穩定保安全的穩定。
4.2.2 連鑄作業的“三個過程”事故防范對策
根據連鑄作業的特點,應特別重視“三個過程”的事故預防,見表2。
見表
表2 連鑄作業“三個過程”的事故防范對策
4.3 起重作業區
起重作業區是一個流動的區域,幾乎覆蓋生產過程中的所有場所,其涉及的對象主要包括:天車司機、地面作業人員、起重指揮人員、被吊物和被員物移動的范圍、路線等。
4.3.1 起重作業的動作分析
起重作業是易發生事故的環節,我們把起重作業分為4個階段,16個作業動作,從已往的事故中觀察事故多發環節(見表3)。
見表
表3 起重作業的事故多發部位分析表
從表3可以看出:
(1) 起重作業的四個階段中,“起吊階段”為事故多發環節,其危險程度最大。
(2) 起重作業的16個操作動作中,有12個操作環節(占總數75%)曾經發生過傷害事故,充分說明起重作業對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因此,應認真研究起重作業的每一個動作,認真做好每一項操作。
(3) “人”(地面作業人員)一“機”(天車動作)一“物”(被吊重物)三者交匯點最易發生事故。如“掛鉤”、“試吊”、“起吊”、“落鉤”、“調整”、“松繩”、“摘鉤”等,都屬于“人一機一物”三者交匯點,已往的55起傷害事故中,此類事故為38起,約占70%。因此,應注意避免“三者交匯”,如使用專用工具替代人手,避免手與吊物或吊具、索具直接接觸,以及應特別注意人的站位等,從而減少人身傷害。
(4) 檢查、檢修天車與地面作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高空作業和作業時的運動性,這一特點要求作業人員應具備更高的安全素質。
4. 3.2 起重作業的安全操作要點
根據已往的經驗教訓和起重作業“人一機一物”相互配合的作業特點,我們是歸納出各階段不同操作程序的“起重作業安全操作要點”(見表4)
見表
表4 起重作業安全操作要點
5 結論
(1) 從傷害種類的分布看,物體打擊、灼燙和起重傷害為煉鋼生產的“三大傷害”,針對其特點,采取有效對策,可有效地控制安全生產局面。
(2) 從事故發生的地點分布看,轉爐作業區、連鑄作業區和起重作業區為煉鋼生產事故多發的“三大作業區”,針對不同的人員、工藝和設備特點,進行作業分析,推行標準化作業,可有效控制主要生產線的安全生產局面。
(3) 從受傷害人員的年齡分布看,35歲以下的青年工人為事故多發年齡段。針對這一特點,應把加強青工的安全意識、安全素質和安全生產技能的教育做為安全工作的一個重點。
(4) 從發生重傷以上事故的工種分布看,職工受傷害與否與其所從事的工種沒有必然的聯系。主要生產崗位上的職工只要遵章守紀,有效消除事故隱患;可以不受傷害;輔助工作崗位,違規違制,違章作業也可能受到傷害。因此,安全工作要做到“全員”、“全面”、“全過程”。
總結歷史的教訓,目的是著眼現在,開拓未來。通過分析,掌握規律,研究現狀,落實措施,減少事故,避免傷害,從而開創更長的安全生產周期。
(南京理工大學99EMBA )
濕法磷酸生產中稀土回收研究進展
從廢鎳氫電池負極浸出液中回收稀土
從含銦錫粗鉛電解液中分離回收銦和錫
從某稀土尾礦中回收稀土試驗研究
從失效鋰離子電池中浸出有價金屬的試…
從銅鋅廢渣浸出銅、鋅過程中的除鐵試…
電解鋁工藝中鈉冰晶石電解體系的影響…
復雜難選鉛鋅銀多金屬氧化礦選礦工藝…
高風溫對高爐強化冶煉的意義
軋鋼企業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分析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促進安全…
冶金行業現代安全管理模式
淺談企業現場管理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冶金企業鐵路運輸安全管理的分析
煉鋼廠工傷事故統計分析及對策
淺談高爐出鐵口用炮泥的發展與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