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是安全生產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事故高發的前沿陣地。從油田歷史事故到鉆井?“8.17 事故”,從鉆工險肇事件到鋼卷碾壓悲劇,幾乎所有人員傷害事故的背后,都藏著 “感知力缺失” 與 “行動力不足” 的雙重漏洞。正如安全管理的底層邏輯所示:“事故是危險因素失控的結果,而人受傷的本質是接觸了未被控制的危險”。基層員工的感知力與行動力,正是阻斷 “危險接觸” 的關鍵屏障,是人的本質安全素養的核心支撐。
一、感知力:基層安全的“風險雷達”,提前鎖定傷害源頭
感知力并非單純的“觀察”,而是基層員工對危險的 “精準識別、深度預判、主動警覺” 能力,是避免 “盲目作業” 的前提。在基層場景中,感知力的價值直接體現在 “防患于未然”—— 它能讓員工在危險接觸身體前,先一步發現風險蹤跡。
從事故案例看,缺乏感知力的危害觸目驚心:鉆井平臺作業人員未能識別“大鉗尾繩過長的纏繞風險”,司鉆、隊長也未察覺隱患,最終導致事故;某鉆工誤將安全帶掛在非固定的絞車吊鉤上,同作業面的同事同樣未識別違章,險些釀成墜落傷害;更令人痛心的是,面對滾落的鋼卷,司機因未感知 “物體運動方向的致命威脅”,試圖用身體阻擋,最終被碾壓致死。這些悲劇印證了一個事實:基層員工若對 “物體運動方向、能量釋放方向、危險源暴露狀態” 視而不見,再完善的設備防護、再嚴格的制度條文,也會淪為 “紙上安全”。
對基層員工而言,感知力的核心作用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識風險”,能從細節中捕捉隱患,如生產崗員工聽出設備異常聲響、客服崗察覺客戶隱藏不滿(避免沖突升級)、鉆工識別非標準掛點;二是 “察關聯”,理解自身作業與團隊安全的聯系,如明白 “售后響應速度影響客戶安全”“數據錄入錯誤可能引發流程風險”,而非機械執行指令;三是 “預判變”,敏銳感知環境與流程的細微變化,如公司調整作業流程、客戶需求變更、設備出現老化征兆,提前規避 “按舊習慣作業” 的風險。而這份感知力的背后,需要安全知識的支撐 —— 只有懂 “什么是致災因素、危險源在哪里”,才能精準識別風險;更需要安全責任的驅動 —— 只有把 “保護自己、保護同事” 當作義務,才會主動去觀察、去預判。
二、行動力:基層安全的“執行引擎”,及時阻斷傷害路徑
若說感知力是“發現危險”,行動力就是 “避開危險”,是將 “風險認知” 轉化為 “安全行為” 的關鍵。基層安全生產的核心不是 “知道風險”,而是 “做到安全”—— 行動力不足,再精準的感知也會淪為 “空想預判”,再小的隱患也會演變成致命事故。
“兩避開一工具” 的實操原則,正是基層行動力的最佳體現:“避開物體運動方向”,如不站在吊裝物體下方、不徒手阻擋傾倒的盤柜;“避開能量釋放方向”,如打開管線法蘭時避開流體噴射方向、不觸碰高溫設備表面;“正確使用正確工具”,如用驗電棒檢測帶電設備、用牽引繩拖拽重物而非徒手推送。這些行為看似簡單,卻能直接阻斷 “危險接觸”:某平臺廠家服務人員若能避開傾倒盤柜的運動方向,而非用身體托擋,就不會造成肋骨骨折;工人若能正確使用工具移動石塊,而非用腳踩入粉碎機,就不會失去左腳。
基層行動力的價值,更體現在“硬措施落地” 與 “主動解決問題” 上。面對孔洞墜落風險,不是只掛警示標識,而是鋪上鋼板并固定;面對旋轉設備,不是只開會提醒,而是斷電停轉后再接觸;面對系統卡頓、物料短缺,不是等上級指令,而是主動聯系 IT 或協調備用物料 —— 這些 “不等、不靠、不推” 的行動,既能避免 “小隱患拖成大事故”,也能減輕管理層 “瑣事干擾”,讓團隊精力聚焦核心安全任務。同時,基層管理者的行動力具有示范效應:隊長帶頭 “作業前先觀察風險”、司鉆主動 “糾正違章操作”,能帶動團隊形成 “跟著干、比著干” 的安全氛圍,破解 “上熱中溫下涼” 的管理困境。
三、感知與行動協同:破解基層安全“低老壞” 的核心邏輯
單獨的感知力是“紙上談兵”,孤立的行動力是 “盲目蠻干”。只有 “先感知、后行動,以感知指導行動,以行動驗證感知”,才能形成閉環的安全防護鏈,從根本上降低人員傷害事故。
在基層作業中,協同的價值隨處可見:生產崗員工感知到設備“異常聲響”(感知力),立即停機并上報維修(行動力),避免設備故障引發的機械傷害;鉆工發現 “絞車吊鉤非固定掛點”(感知力),主動更換合規掛點并提醒同事(行動力),杜絕墜落風險;客服察覺客戶 “語氣中的不滿升級”(感知力),及時轉接主管并跟進需求(行動力),防止沖突導致的人身沖突。這些場景印證了:缺乏感知的行動,可能 “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 如未察覺市場變化卻堅持舊策略,未識別風險卻強行作業;缺乏行動的感知,只能 “眼睜睜看著危險發生”—— 如明知設備異常卻不停機,明知掛點違規卻不糾正。
這種協同能力的培育,離不開人的本質安全三要素支撐:一是“安全責任” 打底,讓員工主動把 “感知風險、規避危險” 當作自身義務,而非 “別人的事”;二是 “安全知識” 賦能,通過培訓讓員工懂 “什么是危險、怎么識別危險”,讓感知更精準,行動更科學(如學習 “兩個避開” 的判斷標準);三是 “安全文化” 浸潤,通過對標 DNV 團隊安全文化、踐行 “五想五不干”,讓 “先感知后行動” 成為肌肉記憶,而非刻意要求。正如一位基層管理者所言:“希望‘兩避開一工具’成為大家的潛意識和‘第六感’”,這種潛意識,正是感知與行動協同的最高境界。
四、提升路徑:構建基層安全素養的培育體系
基層員工感知力與行動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 的口號,而是需要 “培訓 + 實踐 + 文化 + 責任” 的系統支撐,讓安全素養真正融入崗位、化為習慣。
其一,聚焦“實操化培訓”,讓感知有方法、行動有標準。摒棄 “照本宣科” 的安全課,以 “兩個避開、一個工具” 為核心,開展場景化訓練:模擬 “吊裝作業識別運動方向”“管線法蘭操作避開能量釋放”“使用驗電棒檢測帶電設備” 等場景,讓員工在實操中掌握 “怎么看、怎么避、怎么用工具”;結合歷史諸多事故案例,剖析 “缺乏感知的后果、行動力不足的危害”,讓員工從 “要我安全” 轉變為 “我要安全”。
其二,強化“實戰化演練”,讓感知成本能、行動成反應。定期組織 “風險突襲” 演練:在生產現場設置 “隱蔽的孔洞隱患”“非標準掛點”“設備異常信號” 等,考驗員工能否快速感知;模擬 “鋼卷滾落”“設備卡殼” 等緊急場景,訓練員工 “避開危險 + 正確處置” 的行動速度與準確性。通過 “真場景、真應對”,讓感知力從 “刻意觀察” 變為 “本能警覺”,讓行動力從 “被動執行” 變為 “主動反應”。
其三,營造“沉浸式文化”,讓安全成共識、行動成自覺。通過班前會分享 “感知風險 + 規避危險” 的正面案例,如 “員工發現設備異常后停機避免事故”,樹立身邊的榜樣;將 “感知風險、正確行動” 納入崗位安全考核,對主動識別隱患、及時處置危險的員工給予激勵,對 “視而不見、拖延行動” 的行為進行約束;對標應急管理部推薦的 “持續改進型安全文化”,讓 “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 成為基層的工作常態。
其四,壓實“全員化責任”,讓感知有動力、行動有擔當。將 “風險感知、隱患處置” 納入崗位安全責任清單,明確 “誰作業、誰感知,誰發現、誰行動”;落實 “三管三必須”“六個責任”,讓基層管理者既當 “安全教練”(教員工感知與行動),也當 “安全哨兵”(帶頭感知與行動);通過 “安全責任承諾書”“家庭安全聯動” 等方式,讓員工明白 “感知風險是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從 “被動履職” 變為 “主動擔當”。
結束語
基層安全生產的核心,永遠是“人”;降低人員傷害事故的關鍵,永遠是 “人的本質安全素養”。當基層員工能以感知力為 “雷達”,精準捕捉每一個風險信號;以行動力為 “引擎”,及時阻斷每一條傷害路徑,“上熱下涼” 的困境將不復存在,“低老壞” 的頑疾將徹底根治。感知力與行動力的結合,不僅能讓基層員工從 “被動執行的工具人”,變為 “能發現問題、能解決問題” 的安全伙伴,更能為團隊筑起 “人人參與、層層設防” 的安全防線 —— 這既是個人生命安全的保障,也是企業安全生產的基石,更是 “人的本質安全” 的終極體現。
感知力和行動力是人的本質安全素養核…
兩避開一工具避開物體運動方向、避開…
安全“一票否決”制與筑牢安全生產防線
制度管理的閉合
織染企業汛期防汛工作注意事項
如何增強科研對安全工作的引領作用
地質災害防治行業“十五五”安全管理…
標準化管理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如何提高安全意識
安全生產的重要性是什么
企業安全生產基礎知識
安全意識及安全的重要性
當前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的重要性
淺談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
公司目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