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工作
獲得組織高層管理者對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的認同與承諾是準備階段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實踐證明,高層管理者的決心與承諾不僅是組織能夠啟動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內部動力,而且也是動員組織不同部門和全體員工積極投入環境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保證。
按照GB/T24000-ISO14001標準,在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組織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指定專門的管理代表。規定他們對建立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職責和權限。管理代表是組織中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實施的直接負責人員。
員工培訓,是順利及有效建立、運行和維持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工作,是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的準備工作之一,并宜先于其他工作來進行。此時培訓的重點宜放在環境意識和職責上,從上到下都應參與。因為,只有領導層的意識,而無廣大員工的環境自覺性,要想建立、運行和維持環境管理體系是不可能的。
環境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為了做好環境規劃活動的基礎工作,ISO14001中規定:組織應當考慮其現行的及與此有關的過去的活動、產品或服務所伴隨的投入和產出。確定自身的環境因素,并判定其中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環境因素,以對這些環境因素進行控制或施加影響。
識別環境因素應包括所有的活動、產品和服務,即產品生命周期的每個過程:設計、采購、生產加工、貯存、運輸、交付、使用廢置等。識別環境因素的目的是判定重大環境因素,因此在識別的同時還應進行評價。一般的過程是:分析環境因素的影響——評價環境影響的嚴重性——確定重大環境因素。在評價環境影響時應制定評審原則或要求,考慮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和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
對環境因素進行識別和評價,同時也必須結合生產實際,采取科學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當組織的生產、產品或服務發生較大變化時,應及時對環境因素重新進行識別和評價,以確定是否有新的重大環境因素。
建立文件化的環境管理體系
體系文件是建立和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工作,ISO14001標準共17個要素,在描述控制要求時,都對文件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規定,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是“對管理體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是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整個體系文件可分為手冊、程序、作業指導書三個層次,同時各個文件應達到接口協調、互相支持、口徑統一、規定一致的要求。
環境管理體系文件應具備可操作性和可追溯性,在適用范圍、職責權限、接口關系、控制要求、檢查考核、實施效果(證據)等方面須作出明確規定。形成的體系文件在執行過程中應根據現場操作、工藝環境、法律法規等的改變,及時進行修改、補充和不斷完善,并且確保各個作業現場始終持有有關文件的現行有效版本。
EMS的運行控制
“該寫的一定要寫到,寫到的一定要做到”這是對搞好運行控制的基本要求。所謂必須要做到,即按體系文件(含法律法規)的各項控制要求嚴格操作,并能提供可追溯的證據。運行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并保證環境管理方案中提到的措施能夠按照進度要求實施。組織在對各要素的運行實施控制時,應把握以下要點:第一,每個崗位(場所)必須按照體系文件的規定進行有效的控制,正確無誤地操作;第二,對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活動,關鍵崗位的操作應有相應的控制標準或作業指導書,同時使操作人員明白,不正確(違反規程)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和危害;第三,對相關方關注的環境因素,應給予高度重視,除及時搞好信息溝通外,應對控制要求作出明確規定,保證所涉及的對環境因素有影響的活動得到有效控制;第四,當組織的(或其使用的)產品有服務中存在重大環境因素時,應予以標識并規定相應的控制要求,及時通報給相關方(主要指供方或分承包方)。
環境管理體系評審報告
塑料制品業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作業指導書
記錄控制程序
知識管理控制程序
組織的環境、相關方分析及風險控制程序
變更管理控制程序
設計和開發控制程序
事件調查控制程序
環境因素的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
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與措施
ISO14000、ISO18000適用法律法規清單
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
安全生產工作的“兩大體系”
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報告
建立EHS體系需做的95件事項
5S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