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進入密閉空間作業人員的職責
必須持批準的進入設備作業許可證方可作業,無批準的進入設備作業許可證不得作業;
進入密閉作業的任務、地點、時間與作業許可證內容不相符不得作業;
作業監護人不在場不得作業;
作業人員勞動保護著裝和器具不符規定不得作業;
應嚴格控制進入密閉空間作業的人員數量和連續作業時間。
6.安全防范措施
指定專人對監護人和作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內容應包括所從事作業的安全知識、作業中可能遇到意外時的處理及救護方法等;
對所進入的設備要切實做好工藝處理,所有與設備相連的管線、閥門必須加盲板斷開,并對該設備進行吹掃、置換、蒸煮和通風降溫,直至分析合格。不準以關閉閥門代替安裝盲板,盲板應掛牌標示,掛鎖,并畫出盲板圖;
帶有攪拌器等轉動部件的設備,必須在停機后切斷電源,在開關上掛醒目警示牌,并進行鎖定;
在進入設備作業期間,嚴禁同時進行附近可能影響到內部作業人員的其他作業和活動。
7.在進行危險源評估取樣時,取樣分析要有代表性、全面性,不得代取樣。設備容積較大時要對上、中、下各部位取樣分析,應保證設備內部任何部位的可燃氣體濃度、含氧量合格(指標為小于爆炸極限下限10%;含氧量指標18%-23%為合格);有毒有害物質不超過國家規定的“車間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的指標。作業期間應每隔四小時取樣復查一次,(分析結果報出后,樣品至少保留4小時)如有1項不合格,應立即停止作業。
8.應確保設備內溫度在常溫左右。
9.進入密閉空間內作業,必須遵守用火、臨時用電、起重吊裝、高處作業等有關安全規定,進入設備作業許可證不能代替上述各種作業許可證,所涉及的其它作業要按有關規定辦理作業許可證;
10.設備的出入口內外不得有障礙物,應保證其暢通無阻,便于人員出入和搶救疏散;
11.進入密閉空間內作業的照明應使用安全電壓和安全行燈,在金屬設備內及特別潮濕場所作業,其安全行燈電壓應為12V以下,且絕緣良好。進入有限空間內使用的電器設備必須安裝漏電保護器和隔離變壓器;
12.進入密閉空間內作業的人員、工具、材料要進行登記,作業前后應由作業監護人清點,防止遺留在設備內;
13.有限空間外的現場要配備—定數量符合規定的應急救護器具,呼吸器和滅火器材等相關應急救援設備。
14.作業人員進入設備前,應首先擬定緊急狀況時的外出路線、方法,設備內作業人員每次作業時間不宜過長,應安排輪換作業或休息,嚴禁年老體弱和患有禁忌癥者進入設備內作業;
15.為保證設備內空氣流通和人員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通風,必要時可再采取強制通風方法(不允許通氧氣);自然通風滿足不了需要,作業人員須佩帶呼吸器具,配戴時一定要仔細檢查其氣密性,吸氣口應置于空氣新鮮的上風口,并有專人監護,嚴禁在有毒有害區域脫下面罩;
16.出現有人中毒、窒息的緊急情況,搶救人員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進入設備,并至少應有一人在外部做聯絡工作。
5.結束語-密閉空間的個體防護裝備
針對密閉空間(或有限空間)的作業環境,所需要配備的個體防護裝備是比較復雜和齊全的,根據作業環境的不同,和所遇到的突發狀況不同,所配備的個體防護裝備也有很大的差別,按照種類的區分有以下幾大項:
1.檢測設備
2.警示設備
3.防護設備及設施
4.通風設備
5.通訊設備
6.緊急救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