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循環經濟的概念?
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而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循環經濟是一種基于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指導思想,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征,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流程組成的“閉環式”經濟模式。
2、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可歸納為3R,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即:“減量化”原則,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再使用”原則,以廢棄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再循環”原則,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
3、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是循環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循環經濟與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污染治理、清潔生產,既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循環經濟的一個題中之義是環境保護,減少污染物排放。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本身就是重要的環境保護措施。工業污染防治的初始手段主要是“末端治理”,這是一種只投入而不產生經濟效益的措施,即便是發達國家也早已放棄了這種費而不惠的解決污染問題的技術路線。與此相比,企業按照ISO14000標準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強調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環境因素控制,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削減污染物排放,實際上,這也是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4、國內外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
在發達國家,循環經濟已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不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動,也得到了企業界的積極響應。許多企業在微觀層次上對循環經濟的運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模式。
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對工礦企業廢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提出末端治理的思想,以達到節約資源、治理污染的目的。進入90年代后,又提出了源頭治理的思想。2002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頒布并開始實施。進入2004年,發展循環經濟正式成為我國的一項國策。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推動下,我國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據統計國內已有幾千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幾百種產品獲得了環境標志。很多企業按照ISO14000標準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開始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組織生產,使得一個企業的“廢料”變成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盡可能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的排放。
5、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就是按照ISO14000標準的要求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首先要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大力節能、節水、節材,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實現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創造最大的經濟利益;其次要全面改進管理和工藝流程,盡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減少或消除生產過程的各種危險因素,如高溫、高壓和強振動等,使用少廢無害工藝,采用高效設備,強化物料的再循環,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三是要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最終處置量。
環境管理體系評審報告
塑料制品業環境管理體系審核作業指導書
記錄控制程序
知識管理控制程序
組織的環境、相關方分析及風險控制程序
變更管理控制程序
設計和開發控制程序
事件調查控制程序
環境因素的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
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與措施
ISO14000、ISO18000適用法律法規清單
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的問題及對策
安全生產工作的“兩大體系”
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報告
建立EHS體系需做的95件事項
5S基本理論